文|黃茵(自由影評人,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電影類評審委員)
在這次評審過程中,我個人的評分標準是下列四個項目:(1) 議題掌握度;(2) 分析細膩度;(3) 文字通順度;(4) 文章架構。就這幾項標準而言,幾篇參賽作品可以說是達到了高標,非常令人驚艷。下文就以這些優秀作品作為範例,解釋一番評分標準的詳細內容。
在議題方面,評分所著重的是參賽者的個人見解。一篇影評應當明確拋出作者個人的論點,否則很容易流於電影情節的重述。關於這點,Mplus官方網站所公布的參賽規則就有所提示:
你的評論必須讓評審知道:(1)你能清楚描述這部電影所要探討的議題,(2)你個人對此電影與此議題的看法,更進一步的話,你還可以提出(3)你對其他人對此電影的解讀的看法。
就引文中的(1)而言,大多數參賽者都能掌握電影的核心意旨(無論是正義、科技或性別),彼此之間沒有太大差距。然而,(2)和(3)卻要求參賽者進行更高一層的評論,屬於比較困難的境界。按照(2)與(3)的要求,參賽者不能只是解讀電影裡的「正義」主題,還必須闡發自己對於這種「正義」的觀點。在這次競賽中,只有少數參賽作品達到了這項要求。
舉例來說,〈《蹺課天才》——與我深愛的YA片〉以及〈楚門的世界〉就是有著個人見解的佳作。〈《蹺課天才》--與我深愛的YA片〉一文剖析約翰.休斯所執導的《翹課天才》,旁及本片所代表的美國YA片(Young Adult)類型,表現得可圈可點。特別的是,這篇作品不僅有著對於《蹺課天才》的精闢分析,還進一步提出美國YA片與台灣青春片的異同之處。透過兩者的比較,作者得以深入體察美國YA片的長處,並且順帶指出台灣青春片的缺點。這樣的思維就已經從片中情節抽離開來,提升到作者對於電影類型的獨特觀點。同樣地,〈楚門的世界〉一文不僅深入解釋了電影中的「觀看」主題,還延伸討論了今日的社群網路議題;從當今的社會現象反觀當年的電影情節,作者便對於《楚門的世界》提出了全新的觀點:「在現今看《楚門的世界》,我們要小心不要變成楚門,不要變成觀眾,亦要小心,或許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製作人。」以上論點發前人之未發,便是一個出色的例子。
除此之外,〈《蹺課天才》——與我深愛的YA片〉一文頻繁使用主詞「我」(光是標題就出現了一個),同樣是值得注意的一點。以「我」當作主詞,不僅有利於提出自己的主張,也有助於讀者掌握作者的觀點。若要學習如何抒發己見,先從「我」開始寫起也許是一個好辦法。
再來是「分析細膩度」。與議題的考量正好相反,細膩度考驗的是參賽者對於電影細節的觀察。如果一篇評論文章只有議題大範圍的討論,卻缺乏文本細部的佐證,那麼文章的論述難免顯得空洞許多。假設一篇影評談的是某一部電影裡的「正義」,結果這種「正義」的談法卻適用於每一部電影,自然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切實的評論。我自己在中學時期撰寫的「心得」或「感想」也是如此,往往拿一個錯不了的大道理套用每一篇閱讀文本。若要避免這種「泛泛之論」的弊病,就得著眼於文本裡的細節,並且利用這些線索進行推論。
在這次競賽中,許多作品都具有相當的細膩度,表現出參賽者敏銳的觀察力。首獎作品〈2001:太空漫遊〉就是精彩的典範。《2001:太空漫遊》本來就是意象豐富的影史傑作,而該篇參賽作品也一一破解其中的符號密碼。作品裡,精彩的觀察不勝枚舉:片中的太空船有著精子一般的造型,隱喻著生命的起源;片尾處,躺在床上的主角朝著黑色碑石伸出手指,看起來就像是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造亞當》,再次呼應了生命起源的主題;電影配樂選用的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足以連結到哲學家尼采在同名著作中提倡的「超人」理念,也就回到了本片所探討的生命進化。透過大量細節的佐證,這篇參賽作品得以反覆論證電影裡的「生命」主題,也就顯得極具說服力。
若要達到一定的分析細膩度,影像識讀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閱讀的方法需要教師的指導,影像識讀也是一種專業能力,必須經過有意識的學習。可惜的是,學校體制通常注重語言的教育,關於影像的訓練則顯得比較不足。不過從這次的參賽作品看來,許多同學顯然是自學有成,倒也表現出相當的影像識讀技巧。除了〈2001:太空漫遊〉之外,〈奪魂索〉以「窗戶」為線索探討全片的場面調度,〈發條橘子〉從服裝設計看出角色的性格設定,也都是非常好的觀察。
至於「文字通順度」與「文章架構」,這兩項主要是寫作層面的問題,跟電影本身沒有太大關係。不過,寫作的技術卻是首先必須掌握的,否則再好的想法也難以表達出來。
我對於「文字通順度」的要求不高,唯一考慮的是「句子的長度」。通常來說,一個句子旨在表達一個概念。如果一個句子拉得太長,概念就容易混淆不清,讀起來也比較吃力。試想一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換場分段,那麼也會造成觀影上的障礙吧(除非是為了美學上的特殊考量,譬如許多參賽者都談到的電影《鳥人》)。這次的參賽作品卻時常出現造句的毛病,往往逗點用個不停,句點遙遙無期。這是寫作上必須注意的事項。當然,也有不少參賽作品表現出優秀的表達能力,像是得獎作品也都具備相對成熟的文字技巧。
「文章架構」則涉及一些籠統的考量(例如「全文有沒有前後連貫」、「推論是否具有邏輯性」),沒有特別突出作品之間的高下之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參賽者會在文章的開頭闡明全文的段落安排,從一開始就為讀者提供一份小「目錄」。這樣的作法既能彰顯文章的結構性,又能使讀者快速進入狀況,對於論說文來說十分理想。在這次競賽中,〈潛意識的反叛:《奏鳴曲》與北野武其人〉以及〈《悲情城市》與當代社會之比較及其拍攝手法與特性〉都採用了這種寫法,非常值得學習。
當然,好的影評沒有固定一種格式,而上述標準只是出自我個人的偏好以及競賽的場合。如果同學有志於評論寫作,想必可以探索出更多種寫法。要是同學還不知道從何下筆,也不妨參考上述寫作策略以及得獎作品。
最後,我對於這次參賽作品還有一點建議。我想說的是,一篇影評不僅能夠賞析一部電影,也可以對它提出批判。以許多參賽者所評論的《楚門的世界》為例,我們不僅可以指出這部電影的主題意識,也能夠試著提出電影本身的盲點。比如說,《楚門的世界》雖然揭露了主角的生活如何被媒體所虛構,卻也安排了主角逃離攝影棚的正面結局。
對此,我們可以提出質疑:這種Happy Ending真的可以成立嗎?攝影棚外的世界真的就是現實嗎?又或者,這樣的結局設計反而成為了媒體的幫兇?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就曾經以同樣的方式批評美國迪士尼樂園:迪士尼樂園打造出一個虛幻的夢想王國,好讓人們相信遊樂園外的世界就比較真實;但整個美國其實也充斥了各種虛假、仿造的景觀,而迪士尼樂園的存在卻遮蔽了這個事實。正如迪士尼樂園的誤導作用,《楚門的世界》是否也設立了欺騙性的真假之分,使得觀眾誤以為攝影棚外的世界就是安穩的現實呢?這麼一來,《楚門的世界》究竟是揭發了真相,還是鞏固了謊言?無論如何,以上觀點就不只是單純接受銀幕上的內容,還帶出了更多反思的空間。
總之,評論者不一定要帶著讚賞的目光看待每部電影,也不一定要侷限於解讀導演的用意;我們可以不同意電影的主題,也不妨反對導演的觀點。這就像是學生不該照單全收學校的教材,應當隨時保留自己的判斷。這種批判性的思考可能需要額外的訓練,但或許可以帶來很不一樣的收穫。這種觀點是這次競賽中比較少見的,也是我所期待預見的。
全部比賽作品請見活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