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暨全國評論文學獎】萬毓澤:書籍評審意見

寫評論的時候不能把所有比重都分配給「自己」;在闡述自己的意見前,得先分配一定比例的文字把基本問題談清楚。 

 

文|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第二屆青少年暨全國評論文學獎書籍類評審委員)

 

  今年的投稿件數雖然略少於去年,但整體水準很不錯,有好幾篇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其中,青少年組的首獎再次由高雄中學的同學獲得,也讓身為雄中(老)學長的我感到後生可畏。

 

  我在去年的評審意見中已經針對「如何寫好一篇評論文字」闡述了我的看法,或許可以簡要回顧一下。一篇好的評論文字包含幾個環節:

 

  1. 掌握作者運用的概念。

  2. 重建作者的主要論證。

  3. 扣緊文本,與作者對話。

 

  今年的幾篇獲獎作品都大致滿足了這個標準。請特別注意,好的評論不會只有上述第三點。這也算是某種「比例原則」:寫評論的時候不能把所有比重都分配給「自己」;在闡述自己的意見前,得先分配一定比例的文字把基本問題談清楚(釐清作者的概念、重建文本的論證),讀者才能判斷你是否適切掌握了自己的評論對象,也才能判斷你的臧否合不合理。

 

  以下,我針對青少年組和非青少年組的兩篇首獎略做討論。

 

  這兩篇的評論對象分別是杉山正明的《遊牧民的世界史》(以下簡稱〈杉山正明文〉)和鄂蘭的《責任與判斷》(以下簡稱〈鄂蘭文〉)。兩篇作品都有一項重要的優點,非常值得其他作者參考,就是架構清晰、條理井然。以〈杉山正明文〉為例,該文的架構分為:

 

  一、 何謂游牧民?

  二、 杉山正明的游牧史架構

  三、 關於本書的優異之處

  四、 關於本書的不同觀點

 

  雖然後來在網站刊出的版本在架構上略有調整,但不論是讀者或寫作者,都可以參考這種架構文字的方式:界定概念(何謂游牧民)、重建論證(杉山正明的游牧史書寫)、與作者對話(該書的長處及值得商榷之處)。一篇文字如果有清晰的架構,表示作者很清楚自己該如何安排這篇文字、如何鋪陳論證。

 

  必須指出的是,該文還是有些小缺失。比如說在引用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的共同體》、Rashid-al-Din Hamadani‎的《史集》、Boris Vladimirtsov的《蒙古制度社會史》等書時都犯了不夠精確的毛病(引用的是哪個版本、哪個譯本、第幾頁?是否為轉引?這些都必須交代清楚)。

 

  又如以下這段:

 

  「作者杉山正明認為直到西歐大航海時代開始前,人類鮮少在海上進行大規模的移動,故所謂的世界史有相對長的時間侷限在歐洲、亞洲及北非等相連陸塊,此時期全球性歷史實質上只是『歐亞世界史』,而要是歐亞大陸中間沒有游牧民的活動外,就沒有內部連結,故談論歐亞世界史,絕不能避談『連結點』,是以將遊牧民世界史框架僅建立在歐亞中間地帶。」


  我去年曾指出「年輕的寫作者常犯的毛病,是文句冗贅,大量使用逗點,導致主詞、動詞、受詞混亂」,這段便有逗點過多的毛病,文句略嫌拖沓,且主詞不夠清楚。不妨這樣改寫:

 

  「作者杉山正明認為,直到西歐大航海時代開始前,人類鮮少在海上進行大規模移動,故所謂的世界史有相對長的時間侷限在歐洲、亞洲及北非等相連的陸塊。這個時期的全球史實質上只是『歐亞世界史』,而要是歐亞大陸中間沒有游牧民的活動,就沒有內部連結。因此,談論歐亞世界史,絕不能避談『連結點』。據此,歐亞中間地帶是杉山正明建立遊牧民世界史框架的基礎。」

 

  儘管如此,以青少年組的標準來看,〈杉山正明文〉已是難得之作,我想特別鼓勵作者未來多朝人文社會科學的方向閱讀、思考。

 

  非青少年組首獎〈鄂蘭文〉的寫作技術相當成熟,不僅結構井然、文字通暢,且符合學術規範。在結構方面,〈鄂蘭文〉分為「前言」、「集體(政治)責任與個人(法律與道德)罪責」、「思考:寧受不義而不作惡」、「從思考到行動:從意志到判斷」、「判斷:想像力與擴展的心靈」、「反思一:從如何自處到如何對待他人」、「反思二:平凡的邪惡,或是『一個』平凡的邪惡?」、「結語」等幾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除了結構完整外,〈鄂蘭文〉還有三項優點。

 

  首先,在所有投稿作品中,〈鄂蘭文〉是少數明確附上引用頁碼的作品。

 

  其次,〈鄂蘭文〉在反思鄂蘭學說的侷限時,一再試著從「鄂蘭式」的角度來回應這些批評。這是一種開展「內部批評」的寫作策略:不是從某個截然不同的立場來挑剔、攻擊你的評論對象(這是「外部批評」),而是充分理解、同理你的評論對象,在指出其侷限時,也一併測試是否可能補強對方的知識方案,使其更加完備。內部批評往往比外部批評更具說服力,也更具學術價值。

 

  最後,作者在「前言」中明言「本文將聚焦在本書的這條主軸上,也就是爬梳鄂蘭從責任到思考、判斷的討論脈絡,並在此之上,提出反思。」這種寫作方式值得參考:先說明自己將(不)處理哪些問題,以及如何處理。如果你評論的書籍具有一定的複雜度,你很可能無法在一篇評論中鉅細靡遺地處理所有細節,而是必須針對其中某條或某些論述軸線來發揮。舉例來說,我2014年曾發表一篇書評〈告別戰爭,或告別革命?:評《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灣社會學》,28期,頁205-214)。由於我當時的評論對象是論文集,其中至少涵蓋四個重要的學術面向,我自知必然掛一漏萬,只好在前言中說明我將「從我的研究興趣出發,針對幾個問題略做引伸」,接著集中火力處理該書的一小部分論點。雖然該書評後來引發一些爭議(如當時的主編認為我「幾乎沒有述及整本書的全體內容」,也未能「勾勒全書架構與收錄各章的大致面貌,概述這些篇章乃至整本書在相關學術領域中的定位與貢獻(或侷限)」),我也樂於承認自己沒能寫得面面俱到,但我個人還是偏好「帶有明確問題意識」、「鎖定論述戰場」的書評。無論你選擇寫哪種類型的評論,最好都能在前言說明自己的撰文策略。

 

  再次恭喜獲獎者。你們的努力,讓我對台灣的閱讀風氣與公共文化更有信心。

 

 

更多本次比賽資訊請見活動官網:

MPLUS全國青少年評論文學獎-Taiwan Review Awards

你可能會喜歡

【全國評論文學獎|電影類佳選】李宛芸:《我們》

【青少年暨全國評論文學獎】黃茵:電影評審意見

【全國評論文學獎|電影類佳選】劉威廷:《燃燒烈愛》

【青少年評論文學獎】萬毓澤:書籍評審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