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主義科學永不消失:《高級人種》回來啦!

科學記者安琪拉‧賽尼的新書《高級人種》。

 

  你覺得種族主義科學可能會消失嗎?由於社會不斷向著更進步、更寬容的價值觀邁進,因此那些深信某個群體天生比其他群體更聰明或健壯的種族主義科學總有一天會消失?那你就錯了。

 

  科學記者安琪拉‧賽尼(Angela Saini)在新書《高級人種》(Superior: The Return of Race Science)指出,種族是相對較新的概念,最早的用法源於十六世紀,指涉來自同一個家庭或部落的群體,並沒有包含今天的定義:與外表或膚色無關。賽尼解釋說,一直到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膚色也只被視為一種因為居住地理環境產生的差異:當時認為生活在炎熱地區會有深色皮膚,如果搬到寒冷地區膚色就會變淺。

 

  種族主義科學的起源似乎與維多利亞時期科學家著迷於對生物進行分類的狂熱,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發明了今天為人熟知的二名法,針對生物(例如智人)進行分類,他是最早開始以「種族」方式對人類進行分類的科學家。林奈在1758年提出了四種分類,分別對應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地區,其膚色特徵為紅色、白色、黃色和黑色。天真的人可能誤以為林奈純粹想為生物分類,但賽尼解釋了林奈的分類方法:不僅是形容美洲原住民擁有直黑頭髮和寬大鼻孔的外觀特徵,還描述他們具有「被征服的天性」。林奈的分類法進一步把類怪獸與野人也劃進了人類亞種。

 

種族主義科學在歐洲殖民主義猖獗之後產生,紳士學者陸續加入行列對征服者的「新發現」進行分類。

 

  賽尼的文章令人大開眼界,她概述了生物學界眾多著名觀點逐漸積累的影響,都與今天誇張且不科學的種族主義理論有關。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也曾對人類進行分類,他在「最高級的人類種族與最低階的野蠻人之間劃分等級……男性高於女性,而白人高於其他所有人類」。因捍衛達爾文演化論素有「達爾文的鬥牛犬」之稱的湯瑪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也是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他認為所有人不是生來平等,甚至在一篇有關黑奴解放的文章裡聲稱白人擁有比較大的大腦:「在文明的階級體系中,最高等級的肯定不是我們膚色黝黑的表親們。」

 

  這些歧視都是在歐洲殖民主義猖獗之後產生,其後果之一是紳士學者也陸續加入行列,對征服者到處探險的「新發現」進行難以想像的分類。二十世紀初,這些被視為「其他種類」的一些人被抓進了「人類動物園」裡,例如在巴黎盛大舉行的殖民博覽會。一個世紀後,賽尼走進其中一間動物園廢墟,將此地描述為「愛德華時代的迪士尼樂園,裡面展示的不是玩偶,而是活生生的人」。這裡建造了五個複製的村莊,代表北非與其他區域的殖民地。在為期六個月的博覽會上,成千上萬的參觀者目瞪口呆地觀看這一群與自己「不同」的人類,而科學家則記錄了異族人的測量資料:皮膚和眼睛顏色、頭部大小、身高體重、平常習慣吃的食物,賽尼表明:「這為現代種族科學奠定了基礎。」

 

  二十世紀初,白人位居人類社會的頂層不言自明,這樣的觀點也滲透到生物學家與人類學家的許多思想裡,尤其是優生學領域。儘管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些籠統模糊的理論,但似乎很難能阻止科學家繼續做這些事。絕望的谷底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竭盡所能尋求厭惡「其他種族」的正當性,試圖以科學證明雅利安人的優越性。

 

  戰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西方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於種族科學與優生學共謀的恐怖行為感到震驚,他們盡其可能地去做勝利者應該做的事:改寫歷史。在美國和英國,任何與歧視思想相關的研究都被抹去、大學院系被重新命名,而科學家則被轉移至新的研究領域。195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集100位科學家、政治決策者和外交官共同發表聲明,希望消除種族歧視思想、終結種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研究:「科學界普遍達成共識,承認人類是一個整體:所有人皆屬同個物種,智人。」

 

  善良與正義似乎戰勝了邪惡。是嗎?

 

1904年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展示菲律賓原住民的「伊哥洛特村」。

 

  賽尼表明,種族科學從未消失。它反倒在黑暗裡變本加厲地腐化,研究資金源於躲在暗處的人頭基金會,還有那些毫不掩飾的白人至上主義者。該領域甚至擁有自己的同行審查期刊,旨在發表關於人種之間具有明顯差異的研究。他們打著學術自由的口號,冷酷無情地區分人種的高低貴賤。

 

  賽尼認為這群人的動機很明顯:這些科學家與其支持者躲藏在學術頭銜和附屬機構的背後,希望鞏固他們深信不疑的階級制度,確立某個族群優於其他族群的觀點。因此每一種新的生物學科都很快被納入這項任務中,例如遺傳學。查爾斯‧莫瑞默里(Charles Murray)和理查‧赫倫斯坦(Richard Herrnstein)在1994年出版的《鐘形曲線》(The Bell Curve)裡聲稱:非裔美國人不如白人聰明,種族之間的基因差異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因素。

 

  八O年代美國的一項研究(《鐘形曲線》引用了該研究)提到,如果詢問人們的自我種族認同,然後再進行測量(例如教育程度或智商)會得到不同種族有不同平均水準的結果。然而,這並不能說明一個種族在基因方面比另一個種族更優秀。最主要是因為從最新的基因測序研究得知,非裔美國人擁有大量的歐洲祖先血統——根據一些遺傳學家的看法,他們或許應該被稱為「非裔歐洲美國人」。對於非裔加勒比人來說,歐洲祖先的血統還要更多。因此,種族融合的程度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複雜,不是單憑外表判斷就能判斷。此外,普遍使用的「種族」定義也不同於遺傳學家對祖先的看法。

 

  賽尼的新書請求讀者面對這個不舒服的現實,她在上一本書《劣種》裡有力地描述科學如何誤解和扭曲女性(現在仍然如此);她在《高級人種》裡解釋了我們為何不該帶有種族優越感,她經過仔細研究帶著正義的憤怒進行激烈地辯論。

 

  賽尼說:「知識領域的種族主義始終存在,它是存在於學術界核心的一顆有毒小種子。無論你以為它死得多徹底,但它只需要一點點水就會捲土重來,而現在的環境正下著傾盆大雨。」

 

 

書籍資訊

書名:《Superior: The Return of Race Science

作者:Angela Saini

出版:Fourth Estate

日期:2019

 

參考報導:Guardian

 

你可能會喜歡

發現溫室效應卻被歷史遺忘的女性

法國70年代科幻動畫:《奇幻星球》(La Planète Sauvage)

亂倫是一股反社會的熱情,一道謎語:泰瑞.伊格頓《論悲劇》

為什麼弟弟妹妹都比身為老大的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