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Mumu Dylan
對網路部落客提姆‧厄本(Tim Urban)來說,前年有段記憶讓他印象非常深刻。他在2013年的元旦準備閒暇的度過下午,就在這時他收到一封朋友轉寄的電子信件,標題上寫著:「塗鴉牆上令人特別討厭的一則Facebook動態。」是個名叫丹尼爾的人所發佈,內容不外乎是過去一年他做了什麼、跟哪些名人互動(裝熟)、看了哪些讓別人羨慕的表演等等。
這讓厄本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恐怖行為讓糟糕的Facebook變得更糟,而為什麼有些人在臉書上的行為就完全不討人厭。他歸結出一個簡單的規則:如果一則臉書動態主要是寫給自己,並對閱讀到動態的其他人無益的話,那它就會成為惱人的動態。
為了檢驗這個規則是否可行,厄本決定先定義「不令人討厭的動態」的特性來討論。他認為如果要不被討厭,這則臉書動態必須是下列兩點中的其一:有意思的資訊或知識性文章;不然就是搞笑、有趣、具有娛樂性的貼文。
為什麼這些特性就比較不討人厭呢?對厄本來說是因為這兩種動態對他或其他人能起到某些作用,至少這能讓他更開心。理想地來說,有趣的動態是引人入勝或原創內容(或是能引導其他人看到這些內容的超連結);另一方面來說,典型的惱人動態通常散發著下列五種動機的意味:
形像塑造:作者想要影響別人怎麼看待他。
自戀:作者的想法、意見和生活哲學「很重要」。作者認為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有趣的源頭。
渴求關注:作者想要別人特別注意到他。
吸引嫉妒:作者想要讓別人嫉妒或羨慕他的生活。
孤獨:作者感到寂寞,並希望藉由臉書讓自己好過一些。這可能是五種當中最不讓討人厭的,但是當看到這類人每天在臉書上自怨自艾,會讓所有人也悲傷起來。(厄本認為這類人本質上就是在散播自己的悲傷,他認為這是很低劣的方式,所以還是把他擺上名單內。)
除了少數的聖人外,大部分的人都至少犯了其中幾項,臉書已經受到這五種動機巨量的侵擾:發廢文已經變成一種傳染病。厄本接著蒐集了大家的動態後,歸納出七種常見且令人無法忍受的臉書行為:
1.炫耀鬼
解釋:發表一篇讓你的生活聽起來好像很讚的貼文,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從像是獲得夢想中的工作、拿到學位、找到超棒的新公寓這些大事;或是去了一趟令人讚嘆的旅行、週末要來了,或者只是過了很棒的一天這類小事),總之就是炫耀著「我的生活過的超~級~好!」
範例:
●猜猜看誰剛剛拿到了OO工作的錄取通知書~
●夏威夷我來了!
發文主要動機:塑造形象(我很成功,我很快樂,我有很棒的社交生活呦),也包括吸引嫉妒。
還有另一種偽裝的炫耀,他們跟上一種人差不多,只是會稍微裝一下而不那麼誇張。他們會用一種謙虛而不直接的方式來炫耀。
範例:
●誰知道哪裡有背包客的住宿地點嗎?因為我七、八月都會一直在外旅行呦~
●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被吹了口哨兩次、被按喇叭兩次,有輛車還差點出車禍就只是為了開慢點多看我幾眼。有時候我真討厭男人。
發文主要動機:同上。
2.意義不明的動態
解釋:一個明明很明顯有什麼好或壞的事情發生,但又不透漏任何細節的貼文。
範例:
●就這樣吧。我不想再約會了。
●明天會是個大~日~子~
●所有的努力與痛苦都值得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發文主要動機:渴求關注。
3.逐字逐句的更新流水帳動態
解釋:實況動態轉播某個人平淡無趣的一天。
範例:
●去健身房,然後去唸書
●煮水餃!
●報告完成了!
發文主要動機:孤單、自戀,認為「動態更新」就應該是「日常生活的立即更新」。
4.公開且令人不解的私人訊息
解釋:一個沒必要開放給大家看的私密貼文。
範例:
●我想你了!我們要去哪裡玩?
●和茱莉跟愛蜜莉度過了一個多麼棒的週末!我愛女孩們 <3
●各種私人的笑話
發文主要動機:塑造形象,吸引嫉妒,自戀。
5.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感言發表
解釋:不知道對象是誰,而且原因不明的發表感言。
範例:
●我想對所有接觸過我生命的人說聲感謝。你們的支持對我來說代表了一切,我不可能沒有你們而撐過去年!
發文主要動機:尋求關注。
6.對一件顯而易見的事件發表評論
解釋:當大事件發生時,對大家早已看過一千次的觀點發文幫腔。
範例:
●我對埃及人為自由而奮鬥感觸很深。每個人生來就有自由的權力,而我祈禱他們戰勝。
●我的心思與巴黎的人們同在,在這個難以形容的悲劇過後,我無法以言語表達這種失去親朋好友的哀傷。
發文主要動機:自戀、塑造形象(我是那種有特別的意見和反應的人;我很聰明而且可以談論大人的事。)
7. 讓我們踏進光明吧
解釋:沒有人要求,但還是貼出來的智慧小語。
範例:
●「寧靜來自於內心。不要向外尋求。」by佛祖
●我不知道新年有什麼重要的,而且人們總是說明年會有多麼的不同。如果你想要更好,就不應該侷限於是哪一年哪一天……我呢?我明天還是會繼續當個跟今天一樣的人。
發文主要動機:形象塑造、自戀。
而上述這些惱人動態的下方,還是會有一些讚和友善的留言。這就是為什麼惱人的動態永遠不會消失在臉書上,因為臉書並沒有「不喜歡」、「翻白眼」或是「中指」的按鍵可以按,而且在人家動態下像個白目回覆也不太好。所以討人厭的動態因此更猖狂了,而人們還是繼續不自知地把其他人的層次一起拉低。
更大的問題是,這些討人厭動態的特質其實就是正常人類的特性:每個人都需要對別人炫耀些什麼,每個人都有脆弱或感到孤單的時候需要別人關注,甚至是表現出真實缺點的一面。
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有人愛你。
像丹尼爾以及大部分還沒有習慣的事實是,假設他們有800個臉書好友,裡面其實大概只有10或15個人是真心愛你的;對特別受人喜愛的人來說,大約也只會到30個左右。也就是說在這1%到4%之間,你的臉書上其實有高達96%到99%的人並不在乎你。
不愛你的人當然也就不關心你一天過得如何、或是你的人生怎樣,他們並不會特別為你加油打氣,而且也絕對不想跟你的缺點扯上關係。而你做的這些事情單純只為了滿足情緒上或自我本位的需求,真的也沒必要出現在他們的電腦螢幕上,因為它就是不應該出現。
參考報導:Wait But 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