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埃及第二任總統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1958年的演講。納賽爾被認為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倡導阿拉伯民族主義,並且在多次中東戰爭中頑強力抗以色列。但注意在這段喚起穆斯林團結為主題的演講中,他以反諷的方式提到「強制路上每個女性都戴頭巾...」,立刻引起哄堂大笑。在那個時代,即便是回教徒為主的國家,也不覺得要求「全部」女性都戴頭巾(hijab)是可行的事情。
然而2015年的現在,不只一個中東回教國家強制全國婦女都需要穿著包覆程度不等的頭巾與面紗。幸運的是,埃及女性至今仍保有選擇是否佩戴頭巾的自由,1923年埃及女性主義者胡妲象徵性的在媒體面前脫下頭巾,為女性解放開了第一槍,之後埃及就不曾走回頭路。土耳其則甚至禁止女學生在校戴頭巾,因為這違反了他們作為世俗國家(非宗教立國)的價值。
但歷史並非總是往前進,一度因為統治者大力推動現代化而自由裝扮的伊朗,1970年代開始限縮女性的選擇,到了1979年,政府終於立法強制所有女性都需穿著曼托(mānto)。這個國家在1930到1960年代,都呈現西化的穿著樣式,只有中低階層、保守社區的婦女穿戴傳統服飾,但到了80年代之後,即使上層社會出身、或獨立工作的婦女,都不再擁有露出頭髮的自由。
但也不能斷言回教國家的婦女都是被迫才穿戴頭巾。許多主要由回教徒構成的國家,譬如馬來西亞與印尼,女性之所以戴頭巾確實是出自於信仰,她們認為這是一種表現宗教虔誠的方式。即使是在伊朗這樣的國家,也有婦女是自我選擇再度穿上頭巾,具象其個人的伊斯蘭認同。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主要目的在推翻君主統治,這個主張亦得到婦女運動份子的支持。但革命成功之後,她們得到的下場除了失去服裝自由之外,還有嚴格執行性別隔離、嚴懲婚前性行為、禁止女性擔任法官等等,其中部分不合理的規定現已修正,但伊朗革命顯示的教訓明顯是在於,與你同樣支持某種價值觀的人,掌權之後未必會是你真正的朋友。
頭巾,綿延著的是伊斯蘭婦女剪不斷理還亂的愛與恨。與其說它具象了宗教的熱情,不如說它在上世紀中期之後,象徵性地建立起了一堵以伊斯蘭信仰為主體的民族主義城牆。覺得在牆內比較好的,當然還是大有人在。但那真的是出於全然自由的選擇嗎?答案未必那麼的黑白分明。
圖片cr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