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山:流轉的印度傳奇鑽石

「擁有此鑽石的人將擁有全世界,不過他也會認識這個世界的所有不幸。只有當神或女人佩戴它時,才得以倖免。」

 

 

  「擁有此鑽石的人將擁有全世界,不過他也會認識這個世界的所有不幸。只有當神或女人佩戴它時,才得以倖免。」

 

  十三世紀時,統治南印度的卡卡提亞王朝在安得拉邦貢土爾地區的科魯爾礦山,開採到一顆巨大的鑽石,未切割時竟然有793克拉重,當時的國王將她鑲在位於瓦朗加爾的印度寺廟女神明眼中。而這顆鑽石就在接下來的幾百年間,不斷流轉在各個統治者手裡,她是曾經全世界最大顆的鑽石:「光之山」(Koh-i-Noor)。

 

  時間來到十四世紀初期的印度,北邊德里蘇丹國的第二個王朝「卡爾吉王朝」興起,為了擴張領土和獲得財富,國王阿拉烏丁‧卡爾吉決定向南邊的卡卡提亞王朝進軍。1310年,由將軍馬利克‧卡富爾(Malik Kafur)領軍的部隊攻破了瓦朗加爾,劫掠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當然還包括這顆巨大鑽石。根據歷史學家吉的記載,卡富爾的四次南征共帶回241噸黃金、20,000匹馬和612頭載滿戰利品的大象回到德里。

 

光之山最初放置在瓦朗加爾的印度寺廟內,鑲嵌在女神的眼中。

 

  但卡爾吉王朝的強盛並不長久,就在持有鑽石的第十年,他們最後一任蘇丹遭人刺殺便隨之消逝;光之山也被接下來的王朝「圖格魯克王朝」,以及隨後幾個德里蘇丹國王朝持有,就這樣過了兩百多年。一直到1526年,蒙古國後裔巴卑爾(帖木兒的曾孫)入侵印度,成功建立了蒙兀兒帝國,鑽石落入了開國皇帝巴卑爾的手中,稱她是「巴卑爾的鑽石」。

 

  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統治時,他將鑽石鑲嵌在那華麗的孔雀寶座上,此時的蒙兀兒帝國可說是空前強大:沙賈汗大興土木在德里修築了德里紅堡、在拉合爾興建了沙利馬爾皇家花園,當然還有他為悼念亡妻所修建的泰姬瑪哈陵。但就在泰姬瑪哈陵建成後的第三年,1657年沙賈汗重病時,他的兒子奧朗則布奪權稱帝,將他軟禁在阿格拉堡內直至去世。相傳奧朗則布把鑽石放置在沙賈汗被囚禁的房間窗戶附近,使他能夠透由鑽石的反射看到泰姬瑪哈陵。

 

蒙兀兒帝國第五代皇帝沙賈汗與孔雀寶座。

 

  1739年,波斯帝國君主納迪爾沙對印度進行遠征,攻佔和洗劫了莫臥兒帝國的國庫德里,沒收了王公貴族們的財寶。納迪爾沙不但帶走了另一顆鑽石光之海(Daria-i-Noor)和孔雀寶座,當然也沒忘了把光之山帶回波斯。據說納迪爾沙初次看到這顆鑽石,便讚嘆她為「光之山」因而得名;在1739年前的歷史文獻記載裡,都未曾有人稱她為光之山。

 

  但得到鑽石的納迪爾沙像是受到詛咒一般,短短八年後(1747年)就遭人暗殺,鑽石輾轉落入了他的一名將軍手裡,也就是後來建立阿富汗帝國的艾哈邁德沙‧杜蘭尼。1830年,內亂不斷的阿富汗帝國分裂,艾哈邁德沙的後裔蘇加沙‧杜蘭尼帶著光之山逃往拉合爾,在錫克帝國君主蘭吉特‧辛格的逼迫下,他交出了鑽石。

 

建立阿富汗帝國的艾哈邁德沙‧杜蘭尼,配戴光之山在頭上的肖像畫。

 

  1849年,英國錫克戰爭結束,拉合爾升起英國國旗,正式變成英屬印度的一部分。但英國東印度公司並沒有遵照蘭吉特‧辛格的遺願,將光之山留給奧里薩邦一處的印度教寺廟,反而在隔年將鑽石送贈給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直至今日。

 

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後,光之山被鑲嵌在一個全新的皇冠上。圖為首位戴上此皇冠的人:英皇愛德華七世的配偶,丹麥的亞歷山德拉王后。

 

  最初開採出土的未切割光之山重達793克拉,之後在沙賈汗持有的時期,被威尼斯珠寶商侯廷薩‧波吉亞(Hortenso Borgia)拙劣的切割縮減至186克拉。

 

  後來由於1851年鑽石在英國水晶宮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展出不如人意,艾伯特親王下令把原本186克拉的鑽石重新切割後,鑲嵌在維多利亞女王佩戴的胸針上,變成現在的105.6克拉。先是轉移到瑪麗王后王冠,後來則改成鑲嵌在英國伊莉莎白王太后(伊莉莎白二世之母)的王冠上。

 

  伊莉莎白王太后2002年過世後,迄今無人在公開場合佩戴過光之山。2023年5月6日,英國王后卡蜜拉在國王查爾斯三世加冕典禮上被冠以瑪麗王后王冠,上頭也並沒有光之山鑽石。

 

  多年來,不斷有印度團體想要英國歸還光之山,甚至不惜控告英國皇室「竊取」了他們的鑽石,但屢次都被英國首相回絕。

 

  遭來厄運的她,數百年後又將流落何方呢?

 

 

 

圖片出處

abbyfowers@blogspotWikipediaHuffington Post

 

你可能會喜歡

整座劇院都成了戰壕:阿喀郎.汗《陌生人》

必殺穴道攻擊真的可能嗎?

《莎士比亞故事集》為什麼重要?

如何度量海洋與人的距離:《海不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