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想到蘇聯解體之前的世界,大多認為那是晦暗單調沒有色彩的地方。但事實並非如此,1980年代曾經有個出身俄羅斯列寧格勒的朝鮮族混血年輕人,為蘇聯的人們帶來了搖滾樂,人們歌頌他,翻唱他的創作,為他發行郵票,甚至建了一座以他為名的牆。他的名字叫做維克多·崔(Ви́ктор Ро́бертович Цой)。
對於蘇聯的另一個錯誤印象,是裡面只住著陶瓷娃娃般精緻長相的白種俄羅斯人。事實上,幅員廣袤的蘇聯,是個多民族國家,不只包括各種不同語言的斯拉夫民族,也包括蒙古族與朝鮮族等等比較傾向於亞洲血統的人種。崔就是來自這樣的多元民族家庭,母親是來自聖彼得堡(當時稱為列寧格勒)的俄羅斯人,一位學校教師,父親則是北韓第二代移民,一位工程師。
儘管政治體制或許不令人苟同,蘇聯其實對於培育藝術家不遺餘力。不僅成立了音樂、藝術、舞蹈等各種學院,也以國家之力照顧舞者與歌手,使他們免受經濟困擾。這也是何以蘇聯解體之後,大量國家級藝術家頓失依靠的原因。總之,對於生長於蘇聯的青少年來說,加入藝術學校不失是個實際的生涯規劃。天賦洋溢的崔在父母的支持下,加入了謝羅夫藝術學院,但卻在十五歲的時候就被勒令退學,理由據說是「搖滾有害正常學習」。
少年失學的崔於是轉入地下樂團,開始嘗試自己寫歌。當時雄據蘇聯音樂排行榜的,大多是在首都莫斯科發展的歌手,而搖滾樂更是當局不樂見的音樂形式。然而崔卻逆勢而起,從列寧格勒的地下樂團開始,建立起了自己的歌唱事業。1982年,崔終於有機會在年度搖滾演唱會上演唱,這次契機讓他一炮而紅。接著他組成了「KINO」(俄語:Кино)樂團,意為「電影」,從此成為蘇聯叛逆青年心中的搖滾天團代表。
1982年「KINO」推出的專輯中,以隱喻的方式唱出了對政治的懷疑,歌曲〈Электричка〉(通勤列車)描述一名男子坐在火車上,卻對自己要去哪裡束手無策。這首歌旋即被禁,但這只是讓「KINO」更受歡迎,他們陸續創作了各種反戰、反政府的歌曲。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KINO」的搖滾帶有一點東斯拉夫民謠的風味,與同時代的英美搖滾並不太相同。但是追求精神自由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崔的崛起也映襯著蘇聯原本意欲逐步改革開放的腳步,戈巴契夫在1985年開始掌權,放棄對軍隊的控制,並且試圖用部分民主化以緩和共產主義帶來的問題。然而就如同蘇聯突如其來的解體一樣,崔也在他的事業高峰時期因疲勞駕駛而驟然離世,得年僅28歲。1990年,崔意外身亡;1991年,蘇聯走入歷史。
以下介紹崔創作的歌曲〈杜鵑鳥〉(Кукушка),這首歌有多種翻唱版本,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上映的電影《賽波維亞之戰(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中被代表俄羅斯參加歐洲歌唱大賽的當紅流行女歌手寶琳娜翻唱。 這首歌直到崔過世後才納入《黑色專輯》發表,正式成為了他的遺作。
維克多·崔的原版〈杜鵑鳥〉:
來自烏法的另類搖滾女歌手Zemfira致敬版本的〈杜鵑鳥〉:
天空的陽光,請看顧我
我的手已經緊握成拳頭
如果真的有逃脫的路
請你告訴我
就像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