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完沒了的灰姑娘:為什麼總是擺脫不了女孩、鞋與王子的故事

迪士尼在1950年推出的動畫《灰姑娘》,裡頭的神仙教母與仙杜瑞拉。

 

 

  「女孩子是從葫蘆裡蹦出來的。」

 

  這段話來自自義大利民間流傳故事,猶如變體版本的《灰姑娘》(Cinderella)的開場白;或者這真的是由《灰姑娘》這本童話書衍生而出眾多類似故事中的其中一則。來自Marian Roalfe Cox受英國民俗學會委託,於1893年所發表的學術書籍《345種不同面貌的灰姑娘》(Cinderella:three hundred and forty-five variants of Cinderella, Catskin, and Cap o'Rushes, abstracted and tabulated, with a discussion of mediaeval analogues, and notes)一書中所收錄的故事。

 

  在這個義大利版本的故事裡,女主角誕生在葫蘆中,並且很不小心的被遺棄在森林裡面。可以想像在這類童話故事中的神邏輯,她的母親一定是生了瓜後,開心的想著:「嘿,我一定會把這葫蘆照顧好的!」然後就帶著葫蘆出門了。

 

  接著這「粒」命運乖舛的女主角接著會被王子發現,然後會講話的瓜就被王子帶回家去。如果這粒會講話的葫蘆沒開始她的表演生涯,那她肯定會用一些特別的方法出現在王子面前(儘管這些童話書提供的細節有限)。例如她會被王子收留,成為王國中的奴僕,但遭受各種虐待、吃盡苦頭之外,還被百般阻撓不能去參加王子會出席的舞會,但她總會想到辦法前往舞會,不過王子也絕對不知道她就是當年在森林中相遇的那顆蔬果。然後跟你想的一樣,王子會給她作為信物的禮物;後來,也許是藉由早餐,把王子那晚贈予的禮物塞在食物裡面,接著王子吃驚的發現「原來真愛就在我身邊!」然後兩人結婚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而這位出生在蔬果裡面的少女會叫什麼名字呢?魯基蒂娜(Zucchettina)。別嫌了,還有其他版本的「灰姑娘」名字叫做傷心小婊子(Little Saddleslut)呢!關於她的名字,追本溯源起來都不是太好聽。而義大利版本比較不像典型灰姑娘,她比較像是貓皮姑娘故事的變體,一樣是辛勤工作的少女,偽裝出席舞會並遇見王子,最終被認出後結為連理而獲救。

 

流行歌手布蘭蒂與惠妮休斯頓都曾在電視上出演過仙度瑞拉與神仙教母。

 

  然而這並不是所有故事中最奇怪的,更別提最黑暗的,就算我們知道原始版本的灰姑娘中,壞姊姊們因為想要穿上玻璃鞋而切下腳根,但其中有個故事若拍成電影,應該比現在的鬼片都還來得恐怖:女主角和兩個姊姊與母親打賭,最先將紡錘掉到地上的人,就要被其他人吃掉。結果母親輸了,兩個姊姊則毫不猶豫地將母親大卸八塊。這則故事裡的灰姑娘沒有加入食人行列,而是等待姐姐們完膳後,再將母親好好安葬。你知道的,孝順一定會有好報,於是母親的遺骸轉化成財寶與華美禮服。這故事跟神仙教母一點關係都沒有,但讀者總不能看到啃食母親屍骨的同時,突然從嘴裡轉變成寶藏吧?

 

  還有一個越南版本的故事叫做「Kajong And Haloek」:名為Kajong的女主角,有著一個類似於仙杜瑞拉的壞心後母,這個壞後母的報應就是最後親口吃掉了自己的親生女兒(當然這個女兒也就是壞心姊姊)。

 

  如果你查一查《葉限》,你還能看到唐朝的灰姑娘故事;總之,如果我們想跳脫這些類似的民間故事,可能戳瞎眼睛還比較快。

 

  迪士尼從1950年推出動畫後,裡頭的灰姑娘形象已經廣泛地成為世人的第一印象,在1957年更被CBS改編為電視短劇,甚至連流行歌手布蘭蒂(Brandy Norwood)與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都曾在電視上出演過仙度瑞拉與神仙教母。而百老匯在五O年代將其製作成歌舞劇,成為百老匯歷史上影響最廣、老少咸宜的音樂劇。仙度瑞拉在歌劇、芭蕾舞劇中也從來沒有缺席,每年至少都有一部以上類似的電影誕生,讓《灰姑娘》成為改編最多的文學作品:你可以回想奧黛麗赫本經典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以及茱莉亞‧羅勃茲的《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1990)劇情,便能開始瞭解此處所言,這也讓「灰姑娘際遇」成為多數女孩子們成長中的天真浪漫夢想。

 

  但到底《灰姑娘》的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莉莉·詹姆斯飾演迪士尼出品的《灰姑娘》真人版電影,其童話故事般的公主形象已經深植在人心中。

 

  若嘗試解析這類故事,我們必須褪去民間故事中灰姑娘的表皮,從一些看似不相關的故事結構中發現「灰姑娘的本質」;主流文化中的許多故事幾乎都是「灰姑娘化」的產物,重要的固定元素便是「好事必定發生在某個善良的人身上」,而這樣的故事題材,已經被電影或書籍延伸,例如:一群理工阿宅組成的籃球校隊最終贏得高校籃球聯賽;或者是剛起步的創業者,如何拿下國際市場的奮鬥;甚至是一個毫無政黨背景、毫無勢力可言的無黨籍參選人顛覆性的擊敗主流政黨。

 

  實際的灰姑娘故事雖然難以清楚定義,但其實兩相比較也別無二致,差異甚少。一般而言,故事裡都會有一個很衰的年輕女子,被迫做粗活還遭到虐待,可能是被家庭拋棄,甚至是被家人嫌惡。而她得緊抓住用婚姻嫁入豪門的機會,來脫離慘不忍睹的現況,結果卻總是被誤認為出身背景高貴的假象,然後她將答應那個對自己真實身份毫不嫌棄的男方,通常會透過精心準備的食物或者合腳鞋子的方式來讓對方察覺。

 

  這是簡化社會階級觀念與伴侶關係,加上小花小草構築而成的浪漫幻想;現實世界中,社經地位的差異通常會是一個事業有成的男子選擇伴侶、步入婚姻的明顯障礙。如果王子從一開始就是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愛情征服者,那這種故事就不會有存在意義了,這種設定也會讓灰姑娘的故事一點都不動人。

 

  在經典的灰姑娘故事架構中,王子絕對不會義無反顧的第一眼就將衣衫襤褸的仙度瑞拉看成自己的真愛,直到她打扮的漂漂亮亮一點都不像平常的自己時,王子才會開始熱烈的追求與愛上,而且這股愛意將無限綿延,就算灰姑娘露出自己低下而真實的面貌也不會改變。簡單來說,這整個過程就像是「王子是有能力忽視對方社經地位、不顧社會觀感娶一個奴隸為妻」的最好證明。

 

  不論是美麗的愛情幻想,或者一張下輩子飯票的豪門夢,這個故事傳唱的時代背景,以及誰將聽到這些故事,還有誰在講這樣的故事才是真正重要的。

 

 

現代仙度瑞拉印象的由來?

 

  民間故事在每個時期都反映著不同的事情,試著去追溯灰姑娘的最早原型其實有點不切實際也離題,因為民間故事往往是隨著時間一直流傳,並越來越誇大和產生更多的改編版本。例如我們經由Cox的比較與搜集,才讓「類灰姑娘情結」明顯起來,而並非藉此去洞悉誰才是最早的始作俑者。我們參照故事特性去分類,才得以發掘灰姑娘情結的分支樣貌。

 

  針對民間故事而使用的分析系統,稱為阿爾奈-湯普森分類法(Aarne-Thompson system)。典型的灰姑娘是510A「遭受迫害的女主人公」。

 

1977年蘇聯發行夏爾‧佩羅版本的《灰姑娘》故事書。

 

  我們所熟知的灰姑娘,是1697年法國作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撰寫的《灰姑娘》(Cendrillon),為世人帶來了對灰姑娘的第一印象。而迪士尼1950年上演的卡通則結合了其他元素:神仙教母、南瓜變身、玻璃鞋以及午夜詛咒。很多的故事版本中其實並沒有神仙教母,單單只有灰姑娘時常向她祈禱的死去親生母親(在格林兄弟與Perrault之後的一百年依然有許多的版本冒出,而去年底上映的音樂電影《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也是這種版本)。

 

  幾乎後來的灰姑娘,共通之處就是有一只辨別身份的鞋子,雖然不一定都是水晶或玻璃製的。事實上也很有故事是取材自埃及流傳的《洛多庇斯》(Rhodopis):這位埃及姑娘因為洗澡洗到一半,鞋子被老鷹叼走,丟在了法老的腿上,導致法老找遍全城比對腳型,最終娶了這位幸運的姑娘為妻,通常也被認為是灰姑娘系列故事的原型之一。

 

  其實所有故事都些許有著灰姑娘的氣息,甚至超過你的想像,就整體來說,她們是那125年前所搜集的345個版本中比較幸運的那幾個。而如果從「生活普通的無名小卒,因為一些魔法轉變為一個特別身份的救贖」的故事角度來看,那《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的愛麗兒是仙度瑞拉,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也是仙度瑞拉,說真的就連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也可以是仙度瑞拉;很多我們熟知的故事都「灰姑娘化」了,管他什麼神仙教母,你聽過被變種蜘蛛咬了之後就能獲得爬牆能力嗎?什麼南瓜馬車,蝙蝠車不是更殺嗎?

 

  你說這些都扯得太遠?是沒錯。不過民俗傳說就是這樣,它永遠不會消亡,只是需要合宜的軀殼裝載。若說十九世紀是民俗傳說的終點,那在它之後的名稱便是「流行文化」:用不同的方式產製、用不同的方式鑲金包裝,但依舊與那些古早的故事一樣吸引人。這些故事一次一次地被不同的聲音、以不同的樣貌傳頌,並非這些故事有多麼新奇,而是這些經典至始至終從來不曾改變。

 

 

 

圖片出處

封面-Retta Scott Worcester 1950年迪士尼童話繪本

內文-NPReBay

 

你可能會喜歡

把心留給你,我孑然離去:《給自己的情書》

義大利麵約會橋段經典不滅:《小姐與流氓》(Lady and the Tramp,1955)

玩音樂死得早是真的嗎?27俱樂部的真相是....

單身熟女們心上用力一擊──《東京白日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