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極人類資源管理:《超世紀諜殺案》(Soylent Green,1973)

 

70年代科幻電影《超世紀諜殺案》設定在2022年的未來,人口爆炸造成自然景觀毀壞,人類仰賴加工營養食品維生。 

 

  《Soylent Green》是1973年在美國上映的科幻電影。它獲選為當年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 也得到了雨果獎提名和星雲獎的年度最佳影片(前一年的得獎影片是《第五號屠宰場》)。電影名稱直譯為《綠色食品》,不過比較常見的中文譯名是《超世紀諜殺案》。這個神來一筆的名字取自電影改編加入的警探輯兇元素,時間是近未來的西元2022年、一個人口爆炸如馬爾薩斯預言般成真的年代。

 

  原著是哈利‧哈里森(Harry Harrison)1966年的科幻小說《Make Room! Make Room!》 。在電影裡是如此詮譯這個名稱的:一個警探主角夜裡出門辦案的室內場景裡,席地而寢的人們佔據了整個走廊和上下樓梯。因為實施宵禁的緣故,建築物內總是十分擁擠。在樓梯口還得有人持槍看守防止入侵、或是其他來自內外的暴亂。另一個場景在教堂裡,牧師疲於挪出更多可容納遊民與孤兒的床位。在與警探主角對話的過程中,牧師不斷喃喃自語:「應該辦場安魂彌撒、但沒有位置了……我該再挪些位置(make room)出來嗎?」,最終因為心力交粹而倒臥在地。

 

  伴隨人口爆作而來的是極高的失業率。人們重視工作甚於一切,職場的異化程度也具體地在電影裡表現出來。主要女性角色的工作是隨套房出租,人們稱呼她們為「家具」(furniture),經年累月地在同一棟大樓裡服待來來去去的房客。工作內容大概是家庭主婦與伴遊女郎的綜合。她的前一任僱主是謀殺案的受害者,而劇情就在她和警探主角的互動中展開。在設定上,擁有家具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最終兇手之一被懷疑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在他房裡發現和地位不符的家具女郎。

 

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號稱用浮游生物製成的「Soylent Green」,外觀是綠色方形小餅乾,名稱則合併了大豆與扁豆兩個字根。 

為了電影版需求,與警探一起調查真相的是曾為教授的老人,得知真相後選擇自殺。

 

 

  電影劇情也對原著做了邏輯性的延伸。在自然資源不足以支撐龐大的人口數量時,死亡會比出生更受到社會鼓勵。另一位主要角色的工作,是協助警探辦案的文書人員(劇中被直呼為「書本」)。他曾是位受人尊敬的教授,總是在嘴邊掛著緬懷過往美好時光、抱怨當前的一切、以及提著想要「回家」。那是對於片中合法安樂死機構的稱呼。他最終在那裡結束生命。在人口議題的主軸外,電影沒有太多近未來科幻電影常見的末世場景,取而代之的是描寫全球暖化與糧食危機等等的環保副標題。自然資源已經耗竭,諸如水果、蔬菜之類的天然食物已成為少見的奢侈品,而即便富人也難以經常享用肉類。失業民眾只能依賴政府配給食物維生。這樣的場景讓人想起美國經濟大蕭條,這也許和原作者成長背景有關。

 

  Soylent企業是主要的食物供應商,它提供各式由不同顏色區分的加工食品。這些食品宣稱由天然原料製作,其中最受歡迎的一種是抹茶色的Soylent Green,號稱由海洋浮游生物製成。但也許經過太多加工而難以辨認原始的樣貌,看起來就像是常見的小餅乾。它的經常性短缺會直接造成群眾暴動。

 

  但人力資源的概念在此有了更深一層的發展,安樂死的屍體會送到廢棄物處理工廠回收再利用,最終作為生產Soylent Green的原料。當然,廢棄物處理工廠也由Soylent企業經營。電影裡的受害者,其實是因為良心動搖而遭謀殺的Soylent企業主管。即使如此,在遇害前與兇手對話的過程中,他仍然很專業地評論「這(謀殺手段)並不正確。不過是必要的。」在對未來世界的想象上,高科技食品不是為了太空冒險而研發的營養丸,而只是讓人類得以苟延殘喘的發明。而資本主義下的企業發展一手掌握了人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真相大白,原來Soylent Green的原料是人類。 

 

  這部電影上映的前一年剛好發生了安地斯空難事件,墜機的倖存者為了存活不得不以死屍為食。在科幻作品中,弱肉強食的概念經常落實在字面意義上。以科幻作品光譜來說,《Soylent Green》電影版舖陳的食人主題大約介於《末日之戰》類型的血腥動作與《鐘點戰》的政治取向之間。食人主題大約都是作為描寫人際關係的隱喻,從最早期馬克‧吐溫的《火車上的食人事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時光機器》,到柯馬克‧麥卡鍚的《長路》,都用食人做為殘酷社會的象徵。

 

  在電影結尾,受傷的警探大喊著「Soylent green是人肉做的(Soylent is people)!我們得想辦法阻止他們!」也許沒有那麼直接,但在現實社會裡用人肉做的、可能不只有食物而已。

 

 

電影資訊

《超世紀諜殺案》(Soylent Green)-Richard Fleischer1973

 

封面credit:Alternative Movie Poster

 

 

你可能會喜歡

此後的我們──艾西莫夫與歷史的無終點

女性情慾的受制與流露:《屋簷下的她》(A Girl at My Door,2014)

女人何苦詛咒女人?《咒》

《豬》:導演遇害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