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評審:創意寫作課程毀了西方文學

瑞典文學院的十八名成員,每年會從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中挑選出當年度的得主,以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編譯|Mumu Dylan、Gerda

 

 

  根據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Horace Engdahl)在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前夕,發表了一連串的激烈評論表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恩達爾在接受法國報紙《La Croix》採訪時表示,透過撥款補助和資金援助讓許多作家變得「職業化」會為文學帶來負面影響。他說:「雖然我能理解這樣的誘惑,但我認為這將會讓作家與社會脫節,並跟產生不健康的依賴。從前,作家和許多人一樣為了生計去做像是計程車司機、辦事員、秘書等工作。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和其他許多的作家都是這樣子生活著。我知道這很不容易,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他們至少是自力更生的。」

 

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表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恩達爾與他的同事共十八名瑞典文學院成員,每年會從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中挑選出當年度的得主,以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他在訪談中對記者補充說:「我們的西方觀點存在著問題,因為當閱讀許多來自亞洲和非洲作家時,我們再次獲得了某種的解放。我希望亞洲和非洲正在興起中的文學資產不會因為作者同化與西方化而減少。」

 

  恩達爾告訴法國記者,他「並不知道」是否還有可能找到真正符合諾貝爾獎精神的獲獎者。並且表示當今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年齡通常是六十歲以上的作家,也因為這樣,他們並不會受到恩達爾所描述的那類作家影響。他說:「最傑出的作品往往存在於理想的方向中,但因為市場機制無處不在,讓我對文學的未來感到擔心。這暗示著『逆市場』的存在:一個被保護及深厚的文學,它懂得如何轉換情感和經歷。」

 

奧地利小說家耶利內克於2004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她政治傾向濃厚和坦率觀點的作品始終充滿爭議性。

 

  聚焦2004年諾貝爾文學學獎得主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受到的好評,恩達爾抨擊那些「假裝逾越道德界限」但其實不然的小說。他說:「那是一種讓人感覺是策略性的越界,是虛假的。這些小說家往往在歐洲或美國的大學中受過教育,他們其實沒有越過任何界線。因為他們認為必須要跨越的限制,實際上並不存在。」

 

  而文學評論方面也是一樣,擔任諾貝爾評審委員的他擔心「文學」與「以商品之姿出現的文學」之間的界限已經被抹去了。他說:「我們都用同樣的觀點來談論所有出版品,文學評論甚至更糟。這樣的改變,邊緣化了真正的好作品,並不是說讓好的作品變得不好,而是它實際的地位已經不同。在從前的文學界,那裡有高山和低谷;但如今文學的前景就像是群島一般,每座島嶼代表了一個獨立的類型。所有的作品就這樣共存混合在一起,無法分出等級層次,也沒有一個中心系統可言。」

 

  《Observer》的評論家羅伯特・麥克拉姆(Robert McCrum)則說:「恩達爾這番讓人精神一振的言論反映出不少文學界前輩的非正式評論,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菁英都有點討厭美國。從表面上來看,這些評論就像是暴躁老頭和北歐式浪漫組成的奇怪混合體。然而我不敢確定是否窩在閣樓裡的作者就是優秀作品的保證。」

 

  書評家大衛‧尤林(David Ulin)在《洛杉磯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反駁恩達爾。尤林認為,補助跟機構並不會像恩達爾聲稱的那樣切斷作家與社會的關係,反而會將他們聯繫起來。

 

  「寫作學校跟相關大型機構讓我們能夠持續接觸由讀者和作家構成的社群,能夠接觸到形形色色不同的想法,」他寫道。「文學不是、也不可能存在於真空中,必須工作謀生的好處之一本來就是它讓作家融入社會中。」

 

  「這就是恩達爾具有偏見的地方,他暗示作家只有一種參與社會的方式。這是落伍、無知的想法,恩達爾抱持著一種浪漫的概念,認為作家必須慘兮兮的躲在閣樓裡餓肚子,文學跟創造性才能保持純粹。」(講得很有道理,不過,利益揭露一下,尤林除了是作家、書評家跟編輯之外,也是大學寫作課的教授。)

 

  尤林又寫道,作家不必去當服務生、計程車司機或秘書才能保持真誠。「藝術家不會因為貧窮而變得高貴,就像他們不會因為有錢而變得高貴一樣。他們如果顯得高貴,是因為他們真的創作出了藝術。」尤林認為,更重要的是,是時候應該揚棄這些過時的態度,認識到寫作的真誠性並不決定於作者所處的環境,而是他或她想說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自1901年以來,瑞典文學院每年都頒布諾貝爾文學獎,以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2008的時候,恩達爾得罪人的話語跨越大西洋傳到美國變成頭條,他說:「美國文學太過孤立和過於狹隘。他們翻譯的作品不夠多,而且實際上從不參與大型的文學對話⋯⋯這樣的無知使他們被制約。」美國作家最近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已經要追溯至1993年的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了。

 

  不過恩達爾這次向法國報紙表示自己的評論被曲解了。「每個人都表現得好像我認為美國主要的作家們沒有機會贏得諾貝爾獎,我說這話其實並沒有那個意思,我並不是說美國作家沒有價值,我談論的是現今美國文學的生命力。文學評論及教育都太過狹隘,而且太少的外來翻譯文學進入美國,限縮了美國和世界的文學對話與接軌。他們都將焦點放在本土(美國)的作家及英語文學上,就像身處在一個充滿鏡子的大廳裡,映入眼簾的永遠是美國自己的樣貌。」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最終由不是熱門人選的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獲得殊榮。

 

  創辦佛力歐文學獎(Folio Prize),表揚「年度最令人振奮及傑出的英語書籍」的文學經紀人安德魯・基德(Andrew Kidd)說道:「當然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發現一些令人驚豔的文壇新秀,多數來自時局動盪的地區而非穩定的國家,他們生活在那些最需要被新聞報導發掘的地方,而擁有全球國際觀的佛力歐文學獎,設立的目的就是挖掘出這些文壇新星。」基德繼續說道:「至於他們是否是被英美大學有意『製造』出來的,我們認為由作家及評論家身份組成的評審團,將會從中區分差異。」

 

 

 

參考報導:《The Guardian》、《LA TIMES

 

圖片出處

BabelioShahrazadeuSpainis CultureWikipedia

你可能會喜歡

桃樂絲・霍奇金傳記:女科學家的一生

《選擇的流亡》:在白色美國暗渡的黑色人種

《她們》:19世紀經典道出21世紀女性光輝,馬區家女孩教我們的事情

究竟為了誰?布留索夫留下的鎖與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