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倒柏林圍牆!1988年東柏林搖滾演唱會

 

美國搖滾歌手布魯斯.史普林斯汀1988年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也在東柏林停留。 

 

  搖滾樂從來不只是音樂,一直以來不乏許多滿懷理想、才華洋溢的樂手試圖把它當成傳遞信念的工具。過去有民謠歌手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用一把吉他為底層人民傳達心聲,後來彼得.席格(Peter Seger)和巴布.迪倫(Bob Dylan)等人繼承其志,用音樂喚醒聽眾,積極介入社會議題。然而,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許多歌手團結起來或許更能振聾發聵,於是有80年代最著名的「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旨在喚起世人對非洲飢民的關注;或是2005年的「Live 8」超大型演唱會秉持「反全球化」精神,向世界八大工業國(G8)施壓以免除貧窮國家的外債。

 

  但是,若問搖滾樂是否能改變全世界?就不得不提到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在1988年的東柏林演唱會。他的搖滾樂激起了觀眾行動,使東德人奮起突破生活困境,改變了政治體制,也改變了世界版圖──那場演唱會之後的隔年,柏林圍牆倒塌了。

 

  時間倒轉到1988年的東德,那時東歐的共產國家在蘇聯主導的「開放」與「重建」改革下逐漸拉起鐵幕,但是東德的集權政府卻仍頑強抵抗這些改變。政治上強力壓制任何反對運動,媒體也被國家全面掌控,充斥反西方、尤其是反美國的宣傳。柏林圍牆如利刃般切開民主自由的西柏林與另一側的東柏林,把東德人民囚禁了起來。這樣的國家對於搖滾樂的看法,生動地寫在東德字典裡:「搖滾樂,源自美國……會誘惑年輕人踰越規矩;在西德,它被視為一種心戰武器,使年輕人忽視政治議題。」

 

  儘管東德政府不願意人民聆聽搖滾樂,但是大眾文化的力量還是瀰漫整個國家。西德、美英的廣播電台刻意對東德放送搖滾樂與流行音樂,比起東德廣播與電視台千篇一律地宣傳政策,來自西方的「靡靡之音」更具吸引力。當時東德人民私下收聽西方音樂的盛況,有人這樣比喻:假如你在東德迷路了,只要抬頭看看各家各戶天線所指的方向,那肯定就是西方。

 

  由於東德年輕人要求改革開放的聲浪漸起,政府決定答應年輕族群一些不算過分的要求,藉此安撫浮動的民心。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由官方主辦一系列搖滾演唱會,來轉移年輕人要求改變的目光。

 

不如由政府來辦場演唱會吧 

 

1988年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正在進行他的世界巡迴演唱會「Tunnel of Love Express」,此為海報。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在60年代末期從紐澤西的小鎮上崛起,以動聽的旋律與詩意的歌詞,延續蓋瑟瑞等民謠歌手的傳承,為下層階級的人群發聲。到了80年代,他已是享譽國際的搖滾巨星 。他最著名的專輯是《生而奔跑》(Born to Run, 1975)和《生在美國》(Born in the U.S.A.,1984)。其後不僅屢獲葛萊美獎肯定,並於1999年進入「搖滾名人堂」,2004年更被《滾石雜誌》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家第23名。80年代時,史普林斯汀曾在一場西柏林演唱會的空檔,穿越柏林圍牆到另一端的東柏林旅遊(與此相反的是,東德人無法擅自前往西方旅遊),當時他看到這個氣氛截然不同的國家時,便下定決心有一天要為他們的人民演唱。

 

  很幸運地,東德搖滾演唱會的主辦單位也企圖邀請史普林斯汀;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史普林斯汀不僅迅速答應了,甚至還願意為東德人民免費演唱。但東德政府為避免廣大樂迷的騷動,直到演唱會前一週才公布這項表演訊息。

 

開唱前數小時,歌迷就已經擠滿了會場。

 

30萬名聽眾在開唱前兩小時就已擠滿了前往會場的路上。

 

  這場演唱會在1988年七月十九日於東柏林威森斯的一個廣闊場地上開唱,很不可思議地,演唱會門票已經印製十六萬張,但卻湧入了至少三十萬名觀眾(也有媒體說是五十萬,總之實際數字連官方都不敢公布)。爆炸的人潮輾過了售票亭,也壓垮了現場的圍籬,欣喜若狂的人群簇擁著這位西方來的巨星。這不僅是東德史上最大型的演唱會,可能也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人群集會。

 

  如此盛況宛如柏林圍牆倒塌的前哨與象徵──人們能夠跨越障礙,卻不會被政府開槍射殺。長期駐派柏林的路透社記者艾瑞克.克許朋在他的新書《撼動柏林圍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改變世界的演唱會》(Rocking The Wall: Bruce Springsteen The Berlin Concert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中,訪談了許多當年參與演唱會的觀眾與主辦人,並蒐集史料文獻(包括東德祕密警察的檔案),試圖還原當年演唱會的文化氛圍、現場實況,及其後續影響。許多在現場的東德人都表示,他們感覺這可能是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史普林斯汀這樣的搖滾明星,於是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親身前來體驗,以免國家短暫的開放只是偶然。

 

  舞台上,史普林斯汀以〈惡地〉(Badlands)作為開場曲,「我想對著這些惡地的臉吐一口口水」意有所指地批判鐵幕政權,也為整晚的演唱會奠定了方向。表演進入第三個小時,史普林斯汀用他剛學來的德文對底下三十萬名觀眾說:「很高興來到東柏林……希望有朝一日,所有的障礙都能被拆除。」這段如今聽起來平淡無奇的話,在當年絕對是鐵幕政權下最禁忌的言論,史普林斯汀大膽的反圍牆宣言引爆觀眾的歡呼與掌聲。緊接著演唱巴布.迪倫的歌曲〈自由鐘聲〉(Chimes of Freedom),這首歌呼籲遭受不公對待的人們團結起來,如此清晰的訊息激起了東德人民追求自由的渴望。

 

  這場搖滾演唱會沒有如東德政府所期待的,達成安撫年輕人的目的,反而讓他們去思考自由的真諦。演唱會過後,整個國家的氛圍改變了,許多人把它視為生命中的轉捩點,一個徹底解放的夜晚,從此他們開始夢想光明的未來。因為那場搖滾演唱會幫助許多年輕人找回屬於自己的聲音,讓他們嚐到短暫自由的滋味;透過這種集體經驗,也讓他們更有自信去對抗國家的專權。

 

  史普林斯汀演唱會過後一年,成千上百的東德人開始走上街頭,以演唱會之前根本不可能的方式,進行常態性示威,要求東德政府改變,1989年11月更導致了柏林圍牆倒塌。那些跨越圍牆衝到西柏林的人群,他們臉上的神情,和那場演唱會上三十萬觀眾臉上的神情如出一轍。

 

  搖滾樂的反叛來自於對自由的渴望,而那正是史普林斯汀的縮影,這就是搖滾樂改變世界的力量。

 

 

 書籍資訊

撼動柏林圍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改變世界的演唱會》(Rocking The Wall: Bruce Springsteen The Berlin Concert That Changed the World)-時報文化,2014

 

你可能會喜歡

孤獨先生之死:Phil Lynott

從香腸到歌德:構成現代德國的六件事物

如何靠一枚魯蛇超渡德國歷史:《噢!柏林男孩》

中世紀版本的〈Creep〉和〈Bad Ro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