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思嘉(Scarlett O'Hara)和白瑞德(Rhett Butler)這兩個由美國經典小說《飄》改編後搬上大螢幕上映《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角色,可說是美國電影史上永垂不朽的一對「冤家」,他們在影片中的形象深植在全世界影迷心中至今已長達75年之久,《亂世佳人》也成為美國票房史上無人能及的最賣座電影。而這部經典電影究竟是怎麼開始,進而改編為電影呢?
1936年5月,小說《飄》還未正式發行,好萊塢星探凱・布朗(Kay Brown)先拿到了書,閱讀後他建議塞爾茲尼克國際電影公司(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s)的總裁兼製片人大衛・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購買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將小說班上大螢幕。一個月後,賽茲尼克用五萬美金買下了電影改編版權,並開始進行耗時將近三年的電影拍攝前置作業。
從漫長電影選角開始,男女主角的選角工作就進行的整整兩年。原因是製片人賽茲尼克將公開徵求演員的訊息曝光至各地,不論是新聞雜誌或是小報的八卦專欄只要願意都可以刊登。大規模的徵選共耗資約十萬美元,但這樣鋪天蓋地式的徵選在無形中達到非常好的宣傳效果,當時估計有超過1400個面試和數以千計的應徵信件,裡頭除了當時的影星(或即將成名的新星),更多的是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女主角部分最終只有31名女演員獲得實際試鏡機會,而英國演員費雯麗(Vivien Leigh)就是其中一個。
年輕的費雯麗在當時英國的演藝事業上已經逐漸踏穩腳步,但在美國卻沒有什麼知名度。因此當得知《亂世佳人》正在公開徵選女主角時,費雯麗請她的美國經紀人麥倫・賽茲尼克(湊巧也是製片人大衛・賽茲尼克的弟弟)將她推薦給劇組。大衛・賽茲尼克看了費雯麗之前演出的《英倫浩劫》(Fire Over England)和《牛津風雲》(A Yank at Oxford),並在她正式試鏡後與導演喬治・丘克(George Cukor)一致認同費雯麗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野性」是飾演郝思嘉的最佳人選,即便當時許多人懷疑英國女孩能否完美飾演出《飄》一書中郝思嘉的南方女孩個性,但事後看來這並不是問題。另一方面,飾演男主角白瑞德的人選也在萬難之中,找來當時已奪過奧斯卡影帝的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飾演。
除了漫長的選角過程,開拍前也有著劇本台詞的疑慮。由於當時小說中的人物對黑人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而在用語上也是如此。也因此在改編為電影時,民權組織「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也試圖影響劇本的用語。包括非裔美國人所創辦的《匹茲堡信使報》(The Pittsburgh Courier),撰寫有關書中對黑人帶有仇恨意味用語的社論,希望劇組能在劇本中刪掉這些詞彙。於是大衛・賽茲尼克開始與當時的負責人沃爾特・懷特(Walter White)進行長期的書信溝通,也才變成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版本。
雖然開拍前的前置作業和繁瑣細節使電影拍攝變的困難重重,但透過細膩的處理也使電影變為完美,才能造就出像《亂世佳人》這樣永垂不朽的偉大電影。
圖片出處
Tv-Facts、Screen Insults、Classic Cinema Gold、IMDb、Harpers Baza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