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化與價值觀:荷式新興美食文化

今年參與「摘星活動」的米其林一星級餐廳Le Marron所推出的套餐菜色之一:酪梨燻鮭魚捲佐以小黃瓜冰淇淋,搭配小捲墨汁沾醬。

 

  在談過令人驚奇(嚇)不已的荷蘭傳統飲食文化後,也許是因為實話總是傷人的,心中的愧疚不安,讓我不得不再提筆寫另一篇關於荷蘭食物的平衡報導,告訴大家什麼是真正的荷蘭美食。若說荷蘭完全無美食,倒也非事實。荷蘭其實有許多得到好評的餐廳,甚至有為數不少的餐廳得到美食界的最高榮譽──米其林餐廳指南──的認可。除了正式的餐廳外,荷蘭三不五時也會因應節慶而舉辦美食節之類的活動。當米其林都可以為荷蘭美食出一本專書之時,荷蘭為何至今依舊擺脫不了無美食的名聲呢?其原因就在於,真正出自於荷蘭本土的在地美食,就如同本文作者的銀行存款一樣,真的是屈指可數。

 

  記得數年前我在紐約工作時,也想好好利用在紐約的短短數個月,盡可能的探索美國美食。當時偶遇一位同是美食同好的紐約客;於是我隨口問他,什麼是美國的美食呢?想不到他很認真的以美國人的驕傲告訴我,沒有美國美食這回事;所謂的美國美食,其實是世界各國飲食文化的綜合體,隨著各國移民來到美國,而逐漸發展出在地的口味。多年後我體會到,我對荷蘭美食的疑惑,其實是可以用當年在紐約大哉問所得到的答案來解惑的。荷蘭現今的飲食文化,同樣也是世界各國飲食文化的綜合,只是成因和美國大不相同。荷蘭自二戰後,隨著經濟環境的逐漸改善以及對宗教信仰態度的改變,本來對吃這件事只重實用價價的荷蘭人,也開始追求口感上的滿足。但因為美食的位置還是空在那裡,所以荷蘭人在近幾十年開始引進其它國家的美食。因此,在荷蘭外食,餐廳選擇可以說是十分的多樣;不論是法國菜、義大利菜、希臘菜到中國菜等等,都不難在荷蘭找到。以荷蘭料理為號召的餐廳並不是沒有,但因荷蘭菜的菜色並無法湊成一張菜單,所以還是會搭配上其它國家的料理。除此之外,因印尼曾為荷蘭殖民地的歷史淵源,故印尼菜也是在此地大受歡迎的。

 

  去年十一月發行的2014年米其林餐廳指南裡,荷蘭共有兩家三星米其林餐廳、十九家兩星米其林餐廳及八十四家一星米其林餐廳;算一算,只比台灣大一點點的荷蘭,米其林餐廳居然有一百零五家之多,而台灣至今,仍是一家也沒有!雖然米其林指南不代表唯一的美食標準,但能得到米其林指南推薦的餐廳,皆有一定的水準,也是個不爭的事實。談論至此,究竟誰才有資格稱自己擁有美食文化,著實令人困惑。但就如同前述,荷蘭不是沒有美食,只是皆不是出自於本地。翻開荷蘭的米其林餐廳名單一看,就會發現,荷蘭的米其林餐廳多半是以法式、地中海式或是創意西式料理為主;如此國際化的菜色,顯然是新一代的荷式飲食文化特色與代表。

 

  荷蘭的米其林餐廳,即便只有一星,一餐吃下來一人要價一百歐元是再正常不過了!如此高貴的價格,就算是收入高出台灣兩三倍的荷蘭人,也是筆驚人的開支。那麼,到底要如何才能騙到精打細算又不重吃的荷蘭人上門呢?荷蘭的米其林餐廳顯然深諳打折對荷蘭人的吸引力。因此,荷蘭的米其林餐廳除了在一些大活動或自定的節日裡,像是「世界盃足球賽」、「親子日」等,推出每人要價「只要」三十到四十歐元的超值套餐外,每年更有為數不少的米其林餐廳藉由「摘星活動 (Dining with stars) 」,來吸引平常摳門到不行的一般荷蘭大眾上門。每年六月,所有參與「摘星活動」的米其林餐廳,都會推出與平日相較約五到六折,但內容毫不遜色的套餐;且只要星星的級數相同,不管去哪一家,價錢都是一樣的。以今年為例,所有參與的一星級餐廳,四道菜的午餐套餐為每人四十五歐元,五道菜的晚餐套餐為一人六十歐元;若是二星級餐廳,「只」需再加上十五歐元即可。雖然仍是所費不貲,但若是在荷蘭的一般餐廳吃晚餐,常常是食之無味的用完一餐後,每個人仍是得心不甘情不願的含淚掏出二十五到三十歐元了事。因此,不如平日減少外食的頻率,每年再趁著這個摘星活動好好打打牙祭,犒賞自己一番, 省了荷包又滿足味蕾!

 

每年於阿姆斯特丹所舉辦的「餐車嘉年華會」,是老饕們不可錯失的重要年度活動。 

 

創意美食:以水果入菜的主餐。

 

  除了咬著牙拎著空空的荷包造訪有品質保証的米其林餐廳外,在荷蘭另一個可大快朶頤的機會,便是各式的美食節了!「餐車嘉年華會(Rolling Kitchen)」 可以說是其中好吃指數破表的代表。每年夏天,因終年溼冷而陰影很深的荷蘭人,在難得放晴且無風雨的好天氣裡,都會大量的湧向海邊,或是毫無矜持的在自家陽台上袒胸露背曬太陽。參與各式嘉年華會,更是許多荷蘭人對於夏天的共同回憶。大部份的嘉年華會,都是以音樂或是藝術表演活動為主,食物為輔;因此,這些嘉年華會的食物,仍是無法擺脫「可以吃」就好的荷式傳統;除了薯條和各式炸物外,就是令人絕望,啃到牙齒都要歪掉的三明治。「餐車嘉年華會」則是和一般的荷蘭嘉年華會完全相反:食物是會場上的主角,音樂變成陪伴人們用餐的小配角!「餐車嘉年華會」裡,食物的多樣化和美味的程度,讓人不由自主的懷疑,自己是否還身在美食沙漠的荷蘭。許多致力於研發創新新一代荷蘭料理的年輕廚師,也都會特別前來共襄盛舉、參與盛會,挑戰市場的口味和接受度!更重要的是,本活動是「免費」入場!在這個麥當勞薯條沾醬都要額外付錢的國家,同時擁有免費和美食這樣的組合,簡直就像是去廟裡拜拜遇到發爐一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餐車嘉年華會

 

除了各式餐車外,隨處可見的音樂現場表演。

 

  今年已是第七屆的「餐車嘉年華會」,通常於每年的五月,假阿姆斯特丹的Westergasfabriek文化公園舉行。自開辦以來,每年總能吸引大批的饕客前來參與盛事;而今年與會的餐車,更有一百三十台之多!國際化、創新及美味,可以說是「餐車嘉年華會」的三大特色。除了最受歡迎的窯烤比薩和木碳烤肉之外,更有泡菜口味的漢堡、用水果做主菜的創意料理、現烤生猛海鮮、大鍋烹煮的北非料理、以(強迫你)踩腳踏車來製作的冰其林,及令人懷念的現蒸小籠包等等,應有盡有!絕對不怕找不到你想吃的,只怕你有太滿的肚子與太空的荷包。雖然荷蘭的五月仍是略帶涼意,但在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音樂聲中,把來自各國的創新美味料理大口吞下肚,頓時有回到台灣各大夜市之感,一解異鄉的寒意與心中的鄉愁。

 

身著「餐車嘉年華會」制服的小小工作人員,負責保持場地的清潔。手臂上以膠帶固定的小杯子,是用來提醒大家,如果看到他們在會場辛勤工作、撿拾垃圾,別忘了賞點小費哦!

 

  雖然美食節不是天天有,沒有中樂透也沒辦法把米其林餐廳吃透透,但我仍由衷的欽佩荷蘭人,能如此勇於嘗試挑戰自己的味蕾,讓這個原本缺乏美食傳統的國家,逐漸蛻變成美食的新興王國。荷蘭人的開放與創新,讓我即使身在異地,也能擁有愉悅的美食體驗。在台灣人身上同樣可以找到的開放與創新,更是造就台灣現有豐富飲食文化的重要推手。身為一個口味刁鑽,飲食經驗多到可以到處說三道四的貪吃台灣人,我不得不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

 

  舌頭雖只有三寸,卻能品嘗出一個國家的中心文化與價值觀。

 

 

圖片credit:作者提供

你可能會喜歡

2021年世界馬鈴薯攝影大賽得主出爐

0.05%的血液酒精濃度──《醉好的時光》

有時歲月剖開如無花果

薯條、糖碎片、美乃滋:「可以吃就好」的荷蘭實用飲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