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奧斯卡最讓人驚訝的一段,莫過於西恩‧貝克(Sean Baker)拿到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暨最佳導演,而麥琪‧麥迪遜(Mikey Madison)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考量到25歲的她出道最多不過十年,這實在是令人震驚的成就。
很難想像2019年時,麥迪遜還在昆汀塔倫提諾的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裡扮演曼森家族邪教女孩這種小角色,又在2022年的《驚聲尖叫5》扮演另一個邪教女孩──無情劇透,這兩個角色最後都死的很慘,但同時也死的很好笑。
這是麥琪‧麥迪遜給人的第一印象,多話聒噪且有點神經質,但同時卻又具有一種滑稽的悲慘命運,她演繹的討人喜歡而不會讓人厭煩。相信西恩‧貝克也看出她這種特質,否則不會讓她扮演《艾諾拉》裡的女主角阿妮,這同樣是一個多話聒噪的角色,當然可以溫柔可人,但歡場生活讓她了解要在這種環境下求生,必須懂得說垃圾話還有不要對一切太認真。作為一個在男人膝蓋上求生的脫衣舞孃,她對現實有一定的認知,而且懂得討價還價。
這當樣的女孩遇上俄國富二代萬尼亞,對方在她身上花大錢,先是要她做他「限期女友」,並且在拉斯維加斯跟她求婚,他的好友沒有一個瞧不起這個女孩,沒有人瞧不起她甚至怠慢她,她住豪宅花大錢,跟萬尼亞沒日沒夜的做愛與享樂,這一切都是她從未想像過的。
《艾諾拉》的前段,在西恩‧貝克的調度下,一切都美好如夢似幻,我們看到阿妮沉浸在來自祖國的俄國夢之中,這讓她本來很排斥的俄國血統漸漸不那麼討厭。
當然我們都知道,既然這是西恩‧貝克的電影,一切越是像糖果一樣甜美,就越會在後面讓人不適。基本上西恩‧貝克就是個有虐待狂傾向的瀉藥製造商,隨著萬尼亞在美國的監護人托羅斯發現這一切,父母知道了他的閃電婚姻,一切都變了調。一聽到他父母要來美國,萬尼亞便倉皇逃跑,只留下阿妮還有托羅斯先派來的兩個手下,其中一位便是我們的第二男主角,貧窮,跟奶奶住的平頭男孩伊戈。
浪漫喜劇聽起來不錯,但當浪漫褪去,就只剩下喜劇,而喜劇往往是現實的哈哈鏡版本,透過扭曲說出掩蓋在假正經日常的真實。正因為這是一部獨立喜劇電影,而不是好萊塢作品,我們認知中兇狠的俄羅斯黑幫並沒有在片中出現,事實上包含托羅斯在內的三個俄羅斯大男人,都被阿妮搞的渾身是傷。麥琪‧麥迪遜盡情發揮抓狂演技,讓這三個不知為何施展不開暴力的大男人們無所適從。
如果說《艾諾拉》前半段因過於夢幻而失真,那麼其後半段則因過於理想而失真,然而這種雙重失真卻又帶出一種真實──男性在金權政治下的無能為力跟一個脫衣舞孃似乎並無二致。特別是當托羅斯向阿妮透漏越多的時候,我們就越發現,原來萬尼亞闖下大禍然後搞消失不是第一次了,他有逃避問題的傾向,活脫脫是個為人如其老二一般無能的男孩。
他不是渣男,而是廢男。他不是來拯救阿妮脫離舞孃生活的童話騎士,因為自己就住在父母用金磚砌成的城堡內。面對父母即將來美國的恐懼,只懂得買醉還有逃避。他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他本身就是問題。
然而即便如此,阿妮還是對他有所期待,因為他仍是一張讓她離開歡場的金獎券,她仍然心理有一絲希望,認為只要萬尼亞酒醒,拿出勇氣、捍衛愛情,他們還是有未來的。
當然,這一切很快就幻滅了。電影在這裡出現了另一個關鍵性的女性角色,也就是萬尼亞的媽媽,在她面前,那些粗壯的俄羅斯男人都像萬尼亞一樣乖順,她迅速的引領一切,並讓阿妮看清楚萬尼亞的真面目,一個不敢對父母說不的懦夫。
但這樣的角色代表這實際上是個女性權力的故事嗎?其實正好相反,因為萬尼亞的媽媽,實際上只是萬尼亞父親的門面,他透過她來打理一切,他是這個家真正的權力來源。所有人所畏懼的,都是他這個人的名字。在西恩‧貝克前後兩段哈哈鏡處理中,萬尼亞的糟糕不來自典型男性的侵略或者劈腿,恰恰相反的是,正因為他是一個貌似溫和多情的「豆漿男孩」,才造就了這一切鬧劇。
但阿妮,或者依照其俄羅斯本名──艾諾拉──卻勇於反抗萬尼亞的母親乃至於其父親,而這讓萬尼亞的父親忍不住笑了,因為他欣賞她的勇氣。如果這是一部扭曲現實以取悅觀眾的作品,那麼這裡萬尼亞的母親就會訓斥萬尼亞的父親,但事實上這件事並沒有發生,於是我們觀眾才知道真正掌權者是誰。
《艾諾拉》的結尾是相當爭議性的,當光頭窮小子伊戈載阿妮回家時,她在車上崩潰,隨後便與伊戈做愛,許多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處理手法,因為「讓男性拯救女性」並非符合一個女力電影的命題作文。但如果我們把這裡看做是一種阿妮的發洩而非「讓男性拯救女性」的橋段,或許就不是那麼說不通了。影片中段萬尼亞消失後,阿妮就開始累積巨大壓力,表面上她可以繃著臉潑婦罵街,並且讓言語如機關槍般打在那些被她嘴到無話可說的男人們臉上,面對萬尼亞母親當面的羞辱,還有愛人無能為力的被拋棄感而不投降繼續戰鬥,但實際上,一個真實的女人,或許也是可以外剛內柔,在硬起來教訓父權一頓後,拿男性發洩情緒的。
無論如何,《艾諾拉》實現了麥琪·麥迪遜的美國夢,並提醒了我們,小人物大翻身這種事情,在俄羅斯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些夢幻與幻滅,從來都只屬於美國這個機會之國。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想想為何上面寫的是「追求幸福的權利」而非「幸福權」,你就會了解,相較寡頭統治還有階級世襲的俄羅斯,美國是個多麼誠實的國家。以及美國夢為何走過風風雨雨,從正面變成反面,又翻回來再次閃耀。何以仍然吸引大批非法移民、社會弱勢,翻牆犯法也要闖入其中了。
電影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