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那回不來的夜晚──《狂野電影史:跟著昆汀塔倫提諾一起飆電影》

 

「這是我第一次在一個黑人社區,全部觀眾(除了我)都是黑人的電影院看電影。

 當時是1972年,......我跑去小吃部,滿載十美元的垃圾食物,在燈光正要開始變暗時,找到我的座位。然後,在洛杉磯市中心的週六夜,吉姆‧布朗的新片《奪命太歲老虎槍》 (black gunn)開始從放映機的片門中閃爍出來,為大概八百五十個興奮的黑人觀眾放映,那可是八百多個男性呢。

 當吉姆布朗飾演的岡恩坐在書桌後面,布魯斯格洛弗和他其他白人手下威脅他,岡恩按下書桌下的一個按鈕,一把削短型散彈槍落在他腿上時......充斥著黑人男性的碩大影廳發出歡呼,這是九歲的我從未在電影院體驗過的。


 老實說,這個晚上的體驗再也沒出現了。」

─昆汀.塔倫提諾

 

《狂野電影史:跟著昆汀塔倫提諾一起飆電影》書封。

 

  生命的火花從何而來?創作的火花從何而來?而當我們有故事要說,那些故事又從何而來?

 

  向內深入挖掘我們會發現,一切都源於我們的童年,而我們的童年記憶,早已是消逝時代的殘磚破瓦。而我們所有的創作,無非是在再現那個時代而已。

 

  讀昆汀塔倫提諾的新書《狂野電影史:跟著昆汀塔倫提諾一起飆電影》會讓人感覺到濃濃的鄉愁,關於那一個我們永遠無法回去之地。放在當代來說,昆汀當時的經驗,就像當代的觀眾看《復仇者聯盟四》或者《蜘蛛人:無家日》那樣,觀眾過於投入電影,以至於會與銀幕進行互動,或者喝采或者叫好,或者拍腿大叫。

 

  這種鄉愁是這本書向前挖掘的原動力,就像巴茲魯曼的《貓王艾維斯》還原貓王所受到的黑人音樂以及靈恩派影響那樣,昆汀同樣也將自己電影裏的性與暴力,還有那些電影的致敬源頭說的一清二楚。昆汀說自己一輩子只拍十部電影,而《從前有個好萊塢》是第九部,在此之後他執筆寫了該電影的小說版,以及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主要集中於七〇年代電影及其觀影經驗還有時代背景的書籍。

 

  《從前有個好萊塢》背景是1969年,離七〇年代只剩下臨門一腳,接下來,便是昆汀的童年時光,在還不是八〇年代的當時,雷根尚未重新帶起保守主義的力量,那是一個六〇年代反叛時代能量成熟後大爆發的年代,昆汀的童年與青少年時代就在這個年代藉由電影院吸收著時代能量。

 

  「喔寶貝,我不怕你看那些電影。我比較怕你看新聞。」

 

  一個先是由媽媽康妮帶領,後又由媽媽男朋友或者鄰家姐姐帶領,闖入黑人世界的電影男孩就此沉浸於影像世界中,對他而言,她的母親,是無論在白人男性還是黑人男性前都能夠勇於捍衛自己觀點的女英雄,她敢愛敢恨,絕不會隨便被人綁住,而那些超齡的感官體驗,讓這個單親家庭男孩積累了豐富能量,等到他成為我們熟悉的錄影帶店員時,他早已是滿腹經綸的挑片專家,但同時保留實踐大於理論的良好血性,而這讓他的作品始終在浮誇與戲劇性高的狀態下能夠打動人心。

 

  昆汀的優點正在於他可以跳出學院視角,他喜愛致敬類型甚至引用歷史,但他絕不把這些事情做的很學究,看他的電影你可以清楚明白,哪怕你不知道他的作品在致敬影史的哪些類型,又或者引用的那些元素是什麼,但你還是可以看的很開心,這裡面絕對不會有什麼太艱澀或者難以理解的事情,相反地一切都如此清晰明瞭,如同他在書裡對馬丁史柯西斯、布萊恩狄帕瑪、山姆畢京柏、史提夫麥昆,甚至是你絕對沒聽過的影評人凱文湯瑪斯等多位電影人的意見與評斷都是如此明快直接。

 

  他看不慣老前輩為了打入「影視上流社會」而作的粉飾:

  「就像之前的畢京柏一樣,在《計程車司機》上映後,史柯西斯不得不彎下腰,把他精心製作出來的華麗刺激暴力場面,假掰的說成是『恐怖』。」

 

  他看不慣有才的布萊恩狄帕瑪創作時向市場妥協或者算計的奸巧抑制了了他的本質:「狄帕瑪是個有偶像包袱的電影導演,他對市場上的商業取向有著敏銳的洞察,而他在這方面的敏銳度有點太超過了。」

 

  他看出對席維斯史特龍而言《陋巷風雲》比《洛基》更重要,即便後者編劇編的比較好:「我總是把《洛基》想的太嚴肅,所以我無法完全認同史特龍把這部電影系列推往一個虛幻的方向。雖然《陋巷風雲》是一部亂七八糟,但他是一部真正的電影。」

 

  你很容易明白為何昆汀討厭大衛林區的《雙峰:與火同行》,甚至因為這樣長期被大衛林區的粉絲批評,因為對他而言,一切可以很複雜,可以慢慢鋪陳,但最終結論必須很爽快且直接,就像他電影的第三幕一樣。

 

  而這正是他畢生努力追求的,透過電影,把觀眾乃至於自己,帶回1972年的那個晚上,在那個晚上,觀眾全部都被虛構影音給弄得熱血激昂,他毫不避諱那是一個陽剛的夜晚,正如他從來不遮掩他對於血腥的愛好那樣。

 

  這是一本用刀刺進去會流血的書,由一個用刀刺進去會流血的男人所寫,而從他的回憶裡我們可以完全理解一件事,那就是那個坐在電影院的男孩仍然存在於這個年過半百的導演身上,這讓我們想起他的名言:

 

  「有人問過我,我是否受過電影學校教育?」

  「我說:『不,我受電影教育。』」

 

  所以讓我們進入所有書評最後都會需要有的環節。

 

  這本書是好的電影史書籍嗎?或許,特別是當昆汀一邊回到當下談他生長的年代那些經典電影、演員、歷史,另一方面又後退一步告訴我們每件事的後續發展時,你真的會具體的了解很多電影祕史與八卦與背後脈絡,不過它可能沒有課堂上的電影那麼有權威性,就像《奪命太歲老虎槍》這部影響昆汀一生的名片放在影史裡可能沒那麼高的地位一樣。

 

  這本書說了一個很好的故事嗎?完全正確,就像昆汀喜歡在電影裏塞入許多俏皮話與偶發事件,但卻又可以從不跑題那樣,他寫書的頭腦就跟他拍片的頭腦一樣清晰。

 

  他生父或許很早就棄他而去,但他的母親,他母親的男友,他那有種族歧視的繼父,還有那些他熱愛電影裏的男性角色,早已補足了缺憾。看完本書,你不只了解七〇年代更多電影知識,也不只認識昆汀塔倫提諾這個漢子導演怎麼練成的,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回顧自己的人生,仔細思考,那些你人生的缺憾,都由怎麼樣的時代碎片填補起來。

 

  我們永遠都不孤單,因為在我們生命的裂縫裡,總有時代的碎片填滿其中,而這是我們逃不了的宿命以及永遠可以獲得的慰藉。

 

 

書籍資訊

書名:《狂野電影史:跟著昆汀.塔倫提諾飆電影》 Cinema Speculation

作者: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

出版:黑體文化

日期:2024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為了他們好,讓他們被治療吧:《飛越杜鵑窩》

《詩意的物種》:威爾森與海斯對話錄

金色披肩:駕馭蜘蛛絲──《絲線上的文明》

光與阿修羅:印度新銳女導帕亞爾·卡帕迪亞對談是枝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