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貓咪,為什麼貓咪不喜歡你

 雖然狗跟貓是最常見的伴侶動物,但關於人貓互動的研究數量卻比人狗互動少的多。

 

文|Gerda

 

  無論你多喜歡貓咪,與貓相處有時候還是可能帶來挫折。一份來自英國的科學研究試圖解開人貓互動不順的謎團,透過鏡頭拍攝參與實驗的人類與不同陌生貓咪在安靜空間中的互動並且加以分析,結果發現那些自認為很理解貓咪,以及自認有豐富養貓經驗的人,未必會做出動物行為學家認定的「最佳實踐」,亦即他們不見得會做出對貓咪來說「最不討厭」的行為。

 

  這項實驗由蘿倫‧芬卡(Lauren R. Finka)博士領銜進行,她指出雖然狗跟貓是最常見的伴侶動物,但關於人貓互動(human-cat interactions, HCI)的研究數量卻比人狗互動(human-dog interactions, HDI)少的多。因此,她很想知道究竟不同人類個體差異會怎麼影響與貓咪的互動。

 

  實驗在英國巴特西犬貓之家進行,共有114隻貓咪參與此項實驗,牠們大部分是成年且已絕育的米克斯。在加入實驗之前,全體貓咪都經過貓舍工作人員評估為「足夠親人的貓咪」,並且每隻貓都被給予一個單獨的居住空間,裡面有飲水、食物、玩具等資源,並且已給予充分時間適應此一環境。

 

研究者提供,關於人貓互動實驗進行的錄影配置範例。

 

  共有120名人類參與實驗,其中57%的參與者「目前至少養有一隻貓」,23% 的參與者之前曾與貓「有過負面經驗」。 41%的參與者以前有跟動物相關的工作經驗,包括在救援和重新安置中心當志工、做犬貓中途家長,以及少數與兔子和馬有關、或與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組織的合作。

 

  在實驗開始前,人類被要求詳細填寫自己與貓咪及其他動物相關的過往經驗,並且做標準化的個性測試,包括以下五面向的評估:親和性、盡責性、外向性、神經質和開放性

 

  接著,人類被允許每次接觸一隻陌生貓咪,在固定鏡頭前與牠們互動。研究人員分析人類與貓咪玩耍的方式,並且按照撫摸貓咪的身體部位、接觸時間、參與者選擇發起與貓接觸的頻率,以及參與者回應貓的接觸請求的頻率等等給予量化評分。整體評價方式十分精細複雜,涉及十三種標準(甚至包含「跟貓咪說話」的評分),但比較值得注意的可能是關於「觸摸身體區域」的分數。

 

  參照下圖,衡量標準包括參與者觸摸貓的「綠色」、「紅色」和「黃色」區域的持續時間與頻率,綠色對應於貓通常會感到愉悅的區域,即耳朵根部、臉頰或下顎下方;紅色是貓咪可能覺得不舒服的區域,即肚子與尾巴根部;以及黃色代表貓咪個體偏好差異最大的區域,也就是「剩下的所有部位」。

 

研究者提供,貓咪身體部位區分為綠、黃、紅三區塊的示意圖。(附帶一提這張圖有點可愛得過分)

 

  研究發現,無論養過多少隻貓、自以為跟貓多熟,都無法預測人類參與者是否會頻頻做出讓貓討厭的行為。研究者推論,有可能那些養過或者接觸過很多隻貓的人類,反而會把自己錯誤片面的知識當成行為守則,而在面對陌生貓咪時不會採取「最安全不會被貓討厭」的動作。

 

  在這份研究中,採取「被動但積極回應貓咪」、「不要亂摸綠色以外區域」被認為是最佳人貓互動實踐,因為這樣可以讓貓咪掌握接觸的權力,而不是被人類一直煩。試圖抱住或限制貓咪活動則被認為是扣分行為,不亞於一直伸手亂摸貓咪不想被人摸的紅色區域。

 

  有趣的是,與貓生活越久的參與者,反而越無法做出「最佳人貓互動」,他們就是沒法控制自己不要太頻繁跟主動的去接觸陌生貓咪。而同樣的,當動保志工、養過貓的經驗,以及關於貓咪知識的自我評價,也完全無法預測該名人類是否會做出最佳人貓互動。研究者認為,這跟過去人狗互動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亦即「對動物有愛心不表示真的懂動物的需要」。

 

  此外,56到75歲的年長參與者,比較常表現出試圖抱住或限制貓咪活動等NG行為。這點也與過去人狗互動研究相符,亦即較年長世代由於價值觀和接受教育的不同,而容易表現出強制束縛伴侶動物的行為。研究者認為,透過適當的教育宣導應可改善此一問題。

 

  人類個性如何影響與動物互動時的風格

 

  過去人狗互動相關研究曾發現,罹患中度憂鬱症的人類男性飼主比較容易動輒懲罰狗狗。親和性得分低的人類比較可能口頭責難狗狗。盡責性得分低的人類比較不吝於在言語上給予狗狗讚美,神經質得分高的人類比較能夠完成訓練狗狗的任務。

 

  這份研究則發現,親和性得分高的人類參與者比較不會去摸貓咪的紅色區域,這顯示他們可能確實比較有能力同理貓咪的感受。而神經質得分高的參與者,抱住跟限制貓咪的行為將略微增加,這可能來自於他們對於掌控貓咪的內在需求。此外,與過往相關人貓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發現外向性高的參與者比較容易主動去煩貓咪。

 

  由於這項研究的人類參與者都是自願報名的,他們大多本來就是喜歡貓咪的人士。因此在貓咪知識部分,參與者最常給自己打的分數是八分(滿分十分)。然而研究者發現,給自己分數超過八分的人,大多很雷,比較可能會去摸貓咪的紅色區域。研究者認為,這是「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無知者傾向於高估自己」。因此她們呼籲,在為動物找收養者的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人類個體差異造成的自我評估與現實情況落差,才能避免動物配對飼主之後發生個性不合或棄養的問題。

 

 

研究出處:NATURE-Scientific Reports

 

你可能會喜歡

研究顯示,雄性哺乳類與男人閹割後可以活更久

一萬八千年前的海螺聽起來是這樣

怎麼又是大白菜:《中共開國領袖淘寶秘聞》

《大亨小傳》與爵士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