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製作公司宣布改編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於2014年的同名科幻小說《邊緣世界》(The Peripheral)為劇集,獲得劇迷的極大關注,主要的原因在於執行製片人的名單上 有喬納森·諾蘭和麗莎·喬伊的名字。 以寫實硬核的科幻概念聞名的影集《西方世界》(The Westworld)就是由他們夫妻兩人創作的。此外,喬納森也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弟弟,本身就參與不少哥哥的電影製作,例如擔任《致命魔術》、《黑暗騎士》和《星際效應》等電影的編劇。 以上戰績彪彪的代表作,讓人對這部新作抱有高度的期待
《邊緣世界》的故事講述芙林費雪測試一套未上市的、操控虛擬化身的沉浸式虛擬人生遊戲。豈知,那是一種來自未來的科技裝置,讓活在過去的一個人以「鬼魂」的方式操作稱為外圍設備(Peripheral)的生化機械人。 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一宗謀殺事件,自此她和家人遭受未來科技公司研究機構(Research Institute,簡稱R.I.)僱傭兵的追殺。在這個過程中,未來人威爾夫協助她脫離困境,並帶她去探索這個未知的科幻世界。
《邊緣世界》捨棄以往科幻劇裡那套「將肉體和意識一起傳送」的老土公式,而是採取「量子隧道」的概念,將意識遠端上載至一架機械人體內。這種跨越時空間的遠程操控技術類似《刺客教條》系列裡的Animus系統,差異在於前者是穿越未來,而後者則是回到過去。雖然方式還是囿於「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穿越時空」的範疇,但它終究沒有落入過往科幻題材的窠臼,成功給與觀眾一種奇特的體驗認知和科幻遐想。
此外,《邊緣世界》也為平行宇宙的存在帶來異樣卻有趣的假想。 一旦未來人透過「量子隧道」接觸某位過去人(例如2100年的威爾夫接觸2032年的芙林),一條新的存根(stub)就會產生。 簡單來說,當一個固定時間點被破壞了,在線性時間線上新分歧出來的一個分支,就是存根。當芙琳進入未來的時間線時,她改變的是她走向未來的進程,但這個行為並不會影響威爾夫的未來。如果還是感到複雜,可以參考以下來自網路的解釋:想像存根是時間路上的一個坑洼,駕駛員為了閃躲,會迫使汽車稍微轉移方向,偏離原本筆直的軌道上,但是終究他還是朝著相同的 終點行駛。 終點或終點之後的路途維持不變,改變的只是駕駛在途中的際遇。
《邊緣世界》引進的科幻新概念固然讓人耳目一新。「量子隧道」比起傳統的時空穿越,在現實操作層面上有更大的執行可能性,也挺符合人們目前關注的「量子力學」 課題。 存根的概念也適合用來解釋時空旅行上一些悖論,例如祖父悖論。 如果以存根的概念來推演,一個人即使回到過去殺掉自己的祖父,他在之後的存在並不會被抹除,而是以另一個新的現實,繼續留存在原本的時間線上。
週邊設備的設定讓人聯想到「缸中之腦」這個思考實驗,同時也建立一個將人的意識上載到機械人體內而繼續生活下去的遐想。 其他的術語如「觸覺飄移」、奈米科技Assemblers、Neoprim、Polt等詞彙也為這個複雜的反烏托邦世界進行引發深思的註解。 可以說,《邊緣世界》在各種課題上都提供新穎卻不失嚴謹邏輯的論述,讓它能立足於其他科幻片之上。
可惜的地方在於,《邊緣世界》過於硬派的科幻背景,過度依賴解釋性對話來建構起來,而缺乏動態影像的支援來幫助觀眾更容易理解劇情。若讀者在閱讀小說的時候,看到一大段蘊藏龐大資訊量的對話,即使當下看不懂,也能停留在那個頁面反覆咀嚼消化直到明白為止。這部影集所採取的科幻概念又如此超前新穎,觀眾還來不及消化晦澀艱深的對話內容,只能滿頭問號地被角色們煞有急事地拉著走去下一幕。
另外,冗長沉悶的對話給與人一種不急不緩的感覺。明明芙林一家人的危機緊緊逼近,未來世界裡的局勢波動詭譎,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威爾夫等人依然慢條斯理地為芙林和觀眾一一解釋細節。這樣的情節安排是非常失策,節奏感拿捏失準,也給予與一種漫不經心的步調。
最致命的還是劇末的處理。芙林為了保護家人,決定在時間線上創造新的存根,製造她在舊存根的假死來瞞過反派。這一段的劇情,全憑三個角色的對話和聚焦表情的鏡頭帶過,缺乏畫面呈現來處理劇情的轉折,讓人看得如墮入霧裡,在觀感體驗上造成嚴重的撕裂感。
解釋性對話不一定是科幻片的敗筆。《西部世界》也是運用解釋性對話來建構世界觀,但那些對話的內容是深入淺出,加上配合具體的圖像呈現。這樣的方式並不會讓觀眾感到卻步,反而能吸引他們主動走進故事裡。基於其實紮實的科幻背景,我還是很看好《邊緣世界》的潛力。由於剛過去好萊塢圈內部大罷工的緣故,亞馬遜影片臨時取消第二季的製作。如果製作團隊在這段空檔期韜光養晦,重新部署拍攝策略,在這之後重獲第二季拍攝機會的話,我相信《邊緣世界》能夠掀起另一波科幻片革命。
影集資訊
《邊緣世界》(The Peripheral)─Amazon Prime,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