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神」的世界裡追尋自由:《進擊的巨人》

 《進擊的巨人》是劇中角色們追求自由的故事,然而自由終究是抽象的概念,什麼是自由?

 

  2009 年,由諫山創主筆的《進擊的巨人》原作漫畫在講談社《別冊少年 Magazine》開始連載,一共歷經 139 話、34 卷單行本,最後在 2021 年完結。漫畫原作便已經具有破億的累計發行量,也有 WIT STUDIO 與 MAPPA 兩間動畫公司接力製作的改編版本,甚至有真人演員的電影版。無庸置疑,《進擊的巨人》是一部獲得巨大商業成功的作品。

 

  在各方面都佔據重要歷史地位的經典作品,粉絲的積極參與也是必要條件。作品內極具衝擊力的劇情安排、晦澀不明的歷史與世界設定,再加上刻畫立體的大量角色。除了激發大量的二創與同人活動之外,更一再吸引觀眾用各種方式考據、解讀,試圖更接近世界觀的核心、角色的關係與情緒。

 

  不過,本文認為已經有太多文章、影片討論過《進擊的巨人》在現實世界造成的影響,或尋找作品在現實世界可對應的人事物。

 

  本文便不再另外使用現實世界的元素去證明作品的影響力,主要以漫畫作品本身提供的虛構元素,討論諫山創在《進擊的巨人》安排的內容。設想我們在闔上書本、最後一首歌曲結束後,可以如何記憶這部偉大作品。

 

  什麼是自由?

 

  本文認為,作者諫山創所謂「自由」,是積極拓展認知,使人能夠抵抗束縛,選擇框架以外的選項。

 

  再明顯不過,從主角艾連(エレン・イェーガー)與阿爾敏(アルミン・アルレルト)説想要看見牆外的世界開始,以及無數次出現的調查兵團徽章「自由之翼」,本作的核心概念肯定是自由。

 

  《進擊的巨人》是劇中角色們追求自由的故事,然而自由終究是抽象的概念,因此我們在看完作品後的第一個關鍵問題肯定是:什麼是自由?

 

  抽象的問題,必須在具體的劇情裏回答。隨著故事的推進,艾連一行人推翻牆內的王政,終於見到牆外的世界。然後跨越大海抵達對岸,發現島外的人類互相發動戰爭、甚至更仇視島上的居民與血脈,進行種族隔離與統治。最後,艾連與夥伴在毀滅絕大多數人類的「地鳴」過程中對決,以巨人之力的消失落幕。

 

  我們認為,這樣的劇情發展剛好可以用「三具牢籠」的比喻來仔細討論自由的內涵:

 

第一具牢籠,是島內人類受到城牆與王政的限制,在物理與精神認知層面都困在愚民統治的恐懼與蒙昧;

 

第二具牢籠,是島上人類超越城牆、橫渡大海後,卻發現整個世界的人類處在彼此敵對、如同困在黑暗森林的絕望現實;

 

第三具牢籠,則是在《進擊的巨人》架空世界中,以近乎絕對的暴力威嚇世界、能夠將人類視作草芥的「巨人之力」。

 

(當然,本作也有三道城牆以及巨木森林的設定,但在此先用牢籠的比喻以做區隔。)

 

  不斷解答疑惑、向前方進擊的「牆外調查」,以及主角艾連在犧牲無數人命終於廢棄「巨人之力」的結局,正是作者辯論何謂自由的過程。

 

主角群起初尚未察覺,自己在對抗的並不是巨人本身,而是島上王政。

 

  打破第一具牢籠:推翻王政與跨越城牆的保護

 

  在故事前期(約單行本前二十卷),主角一行人面對的首要威脅,看似牆外的巨人,實則放任「純潔的巨人」亂竄、剝奪人民思考與反抗能力的王政。掌握暴力、歷史與記憶的弗里茲王室(化名為雷斯家的貴族),因為「深感巨人之力自身罪孽」的理由,便行使愚民統治與恐怖統治,強迫所有人與他共度毀滅前的時光。

 

  調查兵團一次次的「牆外探索」正是自由的本質:前往牆外探索未知,收集一切能夠幫助人們做出更好決定的資訊,即使每一次牆外探索的結果都傷痕累累,近乎絕望,但正是這點點滴滴積累的資訊,擴大了人們的想像,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在故事初期,即使調查兵團想要瞭解牆外的世界,也只能不斷被王政為首的牆內勢力掣肘。一直到艾連掌握巨人之力、來自馬雷政權的間諜混入牆內之後,調查兵團才有能力與機遇,爭取其它兵團、媒體、資本家的合作,共同發動政變、推翻舊有王政的統治。

 

  然而,不依靠絕對的暴力與資訊操控,仰賴各方支持的新王政體制並不安穩。尤其是在歷經慘痛的犧牲,終於抵達地下室取得關鍵資訊的調查兵團,瞭解牆外也有人類生存並且敵視島上的艾爾迪亞人民之後,不得不面對更嚴峻的問題,也就是第二具牢籠的現實。

 

  打破第二具牢籠:走出森林

 

  在單行本第22卷末,艾連看著終於親眼見識的大海,向他的摯友們問了最關鍵的問題:「在城牆的另一頭有個大海。而在大海的另一頭,還有自由。我始終是這麼相信的...不過我錯了,在大海另一頭的是敵人...如果將那一頭的敵人,全部都殺了,那麼我們,就能夠得到自由嗎?」

 

  緊接著的23卷便是以馬雷政權底下的艾爾迪亞人為主角,講述對於調查兵團一行人而言是「叛徒」的萊納(ライナー・ブラウン)的故事。在這一篇章開始,讀者可以見到更具有殺戮效率的戰爭場景,以及在戰爭當中具有關鍵優勢的巨人之力。萊納的表妹賈碧(ガビ・ブラウン)以及其他年輕的艾爾迪亞人作為繼承巨人之力的後備軍、支援兵力,在戰場上為了馬雷政權犧牲性命,卻因為艾爾迪亞的血統而被隔離在收容區。

 

  然而,這些年輕的島外艾爾迪亞人儘管受到馬雷政權的壓迫、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恐懼,卻又比誰都憎恨島上的艾爾迪亞同族,試圖用盡各種方式爭取成為榮譽馬雷人、或想像在消滅「島上的惡魔」之後能取消差別待遇。

 

  在這些歷史包袱下,萊納一夥人必須成為戰士、殺戮更多人類、背叛相信自己的同伴,這都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要怎樣才能走出人們互相敵對的森林?

 

  一直到馬雷政權的幕後操盤手、掌握戰錘巨人之力的戴巴家族決定向島上的新政權宣戰,並且同時遭受艾連發動奇襲。賈碧才因復仇心切而意外來到島上,認識她原以為是惡魔的島上居民——恰好是被她在戰場上殺死的莎夏一家人。在戰場上殺戮的對象往往沒有形象,賈碧因緣際會受到無條件的善待、直接面對自己殺死「好人」的事實。

 

  這一段劇情由戰鬥狂熱份子賈碧殺害重要角色莎夏(サシャ・ブラウス),想必一時間引發讀者強烈不適,並且難以理解莎夏的家人為何選擇原諒賈碧。但諫山創不得不這麼安排,才能藉由莎夏的父親的後悔之語揭示,他曾要求女兒離開森林的狩獵生活,但從軍卻她困在更大的、互相殺戮的森林。

 

  布勞斯一家的掙扎,迫使觀眾迎來第二具牢籠的核心議題:要怎樣才能走出人們互相敵對的森林?

 

  經由諫山創刻意營造,賈碧這個角色對於驅逐一切敵人的執著程度,在最初看似與艾連並無二致。但她作為沒有巨人之力的普通人,在戰場上歷經殺戮之後意外與敵人成為朋友的過程,遠比艾連更加劇烈。直到賈碧發現島上的惡魔其實很普通、甚至跟自己一樣會為了所愛之人而憤怒、殺戮,她終於理解自己也是對方眼中的惡魔。

 

  打破第二具牢籠的原理很簡單,但是過程極其痛苦、困難。非得在人們終於丟掉種種方便殺戮的「去人性化」預設,才能看見他者與自己的差異,甚至是相同之處,然後找到互相敵對以外的選項。

 

  因為莎夏而找到人生意義的廚師尼柯洛,雖然因為一度得知真相,而試圖對賈碧的愛人法爾柯復仇。但是尼柯洛在地鳴發動之後選擇拯救賈碧,並且給出打破第二具牢籠的唯一方法:「我們要走出森林,就算走不出去,也要持續試著走出去。」

 

  打破第三具牢籠:驅逐世界上所有的巨人之力

 

  至此,我們可以討論最後第三具牢籠,巨人之力在這個虛構世界近乎全能的宰制,帶來怎樣的影響。

 

  看得到過去及未來,知曉最終結局的「進擊的巨人」艾連,他理解到這個世界的人們受困森林,而且這座森林存在的前提便是巨人之力的存在。

 

  艾連儼然擁有「人類認知的極限」,從而迫於無奈、最終做出了他認為最好的選擇──犧牲大量人命,並且設計昔日摯友消滅自己,從而永遠根絕巨人之力。減少未來艾爾迪亞人遭受迫害的可能性,拯救自己的愛人與朋友。

 

  然而,觀眾到故事結束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疑惑:艾連是自由的嗎?「進擊的巨人」真的是自由的嗎?

 

  最終與始祖巨人結合的艾連所象徵的,相當於「全知全能的神」。而作者諫山創所做的,是透過故事發展,由神的子民以自身的意志破除神的全能,並留下尚未被決定的未來。

 

  這樣的未來交由調查兵團,以及故事外的我們。我們要在「沒有神」的世界裡繼續前進,繼續前進、拓展認知,尋找理解他者的可能性、不必互相敵對也能生存的空間,也就是追尋自由。

 

觀眾到故事結束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疑惑:艾連是自由的嗎?「進擊的巨人」真的是自由的嗎?

 

  不斷前行的動力

 

  以上是從《進擊的巨人》整體故事及結局,討論讀者可以看見三具牢籠被艾連與調查兵團逐步打破的過程。但決定讀者喜愛作品與否的,通常不只是吸引人的世界觀,而更在於故事裡的那些活生生的角色。讀完《進擊的巨人》,會發現即使到了結局,作者對主要角色的安排還是相當殘忍:

 

  艾連/進擊的巨人自始至終都竭盡所能追求「自由」,最後卻只能做出犧牲無數人命的痛苦決定,甚至還得犧牲自己,犧牲與愛人及朋友共度幸福人生的未來,換得「活下來的其他人」更自由的未來。而米卡莎,追隨艾連一輩子,最終卻意識到自己必須、只能放棄這段感情,親自斬下心愛的人的頭顱,終結巨人之力為世界帶來的悲劇。更甚者,活下來的阿爾敏和調查兵團的其他夥伴,要面對的仍是充滿仇恨和戰爭風險的世界,儘管獲得更長的壽命,但看似永無寧日。

 

  為什麼?我們都看見這些角色付出了無數的努力,最後他們卻仍然只能迎來如此悲劇的結局?這樣殘酷的結尾難以讓讀者接受,但我們認為從這些愛情與友情的掙扎中,諫山創想告訴我們的是另一則訊息:自由伴隨掙脫牢籠的痛苦、不做任何事物包含愛情的奴隸。

 

  在《進擊的巨人》故事中,始祖尤米爾始終不放手巨人之力,是源於她對弗利茲王的「愛情」。千年來,尤米爾持續用她獲得的巨人之力侍奉艾爾迪亞王室,間接導致了圍繞巨人之力的千年紛爭。尤米爾很有可能將對弗利茲王「盲目的主從關係」與「愛情」混淆,最後在米卡莎的行為裡看見不同的選擇,才得以自由。艾連看出了這點,理解了尤米爾,並幫助尤米爾看見愛情不只有服從與奴役的關係,帶走巨人之力,讓自己自由,讓世界得到解脫。

 

  綜觀來看,歷代「進擊的巨人」都還在前往擺脫巨人之力的路上,唯有艾連因為米卡莎、因為「理解尤米爾」而獲得尤米爾的支持,最終根絕了巨人之力。使艾連不同之處,在於他學會了愛人。

 

  這是艾連的父親古利夏一開始欠缺的要素,也是他對大兒子吉克實施高壓親職教育的悲劇根源:吉克活在沒有愛、只有復仇目標的家庭環境。

 

  正因為艾連愛著與他同生共死的夥伴、也相信米卡莎能做出盲從以外的的選擇。他不若吉克那般絕望地推行「絕育計畫」、消極拒絕人們降生在森林之外的可能性。而是抱有一絲希望,即使痛苦,仍然做出他相信所愛之人能帶人類走向自由的決定。

 

  這一切皆源自於艾連仍愛著這個世界,理由可以很單純,可能是因為「我們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可能是因為在某個陽光和煦的午後,和朋友奔跑在草原上的快樂,或是無論幾次都願意為了拋接球而降生於世的情誼。因為愛人,這個世界才終於告別巨人之力。

 

  追尋自由

 

  相對「為了愛情放棄世界」的王道設定,《進擊的巨人》裡的米卡莎和決定「為了世界放棄愛情」,或是說「因為愛情可以放棄彼此」。這樣的結局可能違背大部分讀者對於少年漫畫王道式結局、主流親密關係一生一世的期待。然而,諫山創身為作者,堅持自己安排的核心敘事,最終完成了一個不向讀者討好的結局,值得所有人的敬重。

 

  在這部作品裡,追尋自由的過程是殘酷的,但絕不是孤獨的。在打破認知極限的過程中,前人的努力將被後人延續,我們都踩在同伴的屍體上前行。人類的生命短暫且脆弱,但即便如此,為了所愛所關心的一切,我們竭盡所能、付出所有、獻上心臟,只為了拓展認知,為我們關愛的人們,那些活下來繼續前行的人們,開拓更多選項。我們繼承前人的努力而自由,我們也為了後人的自由而努力。

 

  所謂「戰鬥吧」、「不斷前進」,其實都是意味著:不要放棄拓展認知,不要屈從無可奈何的選項,不要畏懼選擇,不要放棄追尋自由。《進擊的巨人》便是以數不盡的殘酷抉擇,道出追尋自由所付出的代價。

 

  在奮力探索選項後,承擔痛苦做出選擇並接受結果,我們認為諫山創是真正自由的作者,感謝老師創作了這篇關乎「自由」的巨著,讓我們在殘酷的森林還能繼續前進。

 

 

(本文為【SAVOIR 春夏漫畫評論賞 2023】政治幻想反烏托邦大系:《巨人》評論優勝作品)

 

 

※您可能也想看:【評審回應】張茵惠|阻絕自由的三座牢籠─評〈在「沒有神」的世界裡繼續前進:《進擊的巨人》〉

 

 

|文本資訊|
《進擊的巨人》 進撃の巨人
作者:諫山創
原始文本:漫畫
連載時間:2009-2021
是否改編動畫:有
[前往Netflix觀賞《進擊的巨人》動畫]

你可能會喜歡

第一本以台灣跨國企業為藍本的科幻小說,可惜那是富士康:《神祕雲商城》

都是你要我們重新相信魔法!《尋找小魔女Doremi》

《海獸之子》: 古老的幽靈乘風而來,化為詩與歌,以及海洋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只是長大會做支影片抱怨自己有多討厭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