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媽媽都沒有愛上烹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

我們吃什麼,以及我們怎麼吃,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女孩喜歡吃蔬菜,男孩喜歡吃肉。

 

  有些評論家抱怨,男性就應該大口吃肉的文化想像,使得推廣少肉飲食變得困難。Netflix影集《決戰燒烤擂台》中,前來參加比賽的莫不是充滿美式風情的彪形大漢。他們對鏡頭毫不猶豫的說:「家庭聚餐時,掌管烤肉架的是男子漢。」「我太太負責做沙拉,我是家裡烤肉的那個人。」

 

  美國名廚愛莉絲.華特斯的書《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英文原書名是「We are what we eat」,這話確實不假,我們吃什麼,以及我們怎麼吃,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華特斯在北加州帶著一群業餘廚師,包括詩人、演員、潦倒畫師、哲學系學生,組成了推廣當令慢食、產地直送的餐廳「帕妮絲之家」。沒有一條龍的SOP,不追求快速、甚至不標榜方便跟一致,卻讓這家餐廳奪得米其林一星肯定。

 

  她打破了北加州規格化的農產運銷機制,讓小農得以跟餐廳直接簽約。她是首批提倡有機食物且自行栽種菜圃的名廚之一,但並不覺得一定要取得非常嚴格的認證或者標章才能算是有機食物。她認為,只要用心照顧土地,盡可能生產出比較不傷害自然也不傷害農人的作物,就值得被稱作是「有機」。

 

  在《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之中,華特斯挑戰人們稱頌的價值。譬如,食物應該方便、食物應該一致、食物應該唾手可得。她質疑,在不應該吃得到酪梨的季節也吃得到酪梨,這真的是好事嗎?每一個街角都有一模一樣的連鎖店,提供一模一樣的食物,這真的是好事嗎?只要一個按鍵,食物就馬上送上門,這真的是好事嗎?

 

  一根會走路的玉米

 

  2007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植物生物學家道森(Todd Dawson)發現,美國人基本上是玉米做成的:玉米製作成糖漿、玉米烘烤成榖片跟餅乾、美味的牛肉跟豬肉在飼養時吃的是玉米。諷刺的是,美國人事實上很少直接攝取原形的玉米,如果他們吃的是真正一粒粒的玉米,可能還好一些。

 

  玉米是一切方便食物的化身,玉米無所不在,在番茄醬裡,在沙拉醬裡,在飲料裡,在所有含糖食物裡,在看似有各種口味但其實都只是同樣原料灑上調味粉的零食點心裡,在幾乎任何一種家禽與家畜的肉裡。

 

  當我們攝取熱量,理論上就是在攝取碳。因此,道森檢測了美國人的頭髮,發現裡頭69%的碳是來自玉米。相較之下,一根歐洲人的頭髮裡的碳,只有5%是來自於玉米。他認為,美國人說穿了就是一根在走路的玉米,對玉米的不正常依賴導致更高的發胖機率與糖尿病風險。

 

  每一種讓美國人感覺更方便、更一致、更唾手可得的食物,其實都在把美國人變成一根渾身病痛的玉米。華特斯更擔心的是,每一種方便跟快速到不可思議的食物,背後都有人在付出代價。農夫是否被壓榨了?農地是否因為要產出一樣的東西而使用了不當的藥劑?服務人員是否沒有得到應得的勞動報酬?他們是否為了讓大家吃得更隨意更方便,而在不人道的壓力下工作呢?

 

  選擇的錯覺

 

  華特斯並不是單純的懷舊主義者,她並不是想提倡大家回去過茹毛飲血的生活,或者讓婦女被綁在無止盡的家務勞動中,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她的母親過去非常厭惡做飯,但卻被理所當然的要求要煮飯餵飽家人。華特斯發覺,她的母親「從來不曾真的學過做料理」,理所當然的,煮飯對她來說不可能是興趣,而只是一項無可奈何必須天天發生的煩人工作。

 

  婦女經常被認為必須為全家人的健康負責,其中也包括了掌廚。天天買外食的職業婦女,往往會受到其他人的責難:「都不管小孩的健康了嗎?」但同樣的責難,似乎不太會發生在丈夫身上。明明孩子的健康是夫妻雙方的責任。

 

  直到母親卸下了餵飽全家人的重擔,華特斯留學巴黎回來並當上名廚之後,她的母親才第一次真的開始體會自己親手種菜跟為了滿足自己的心靈而烹飪的樂趣。

 

  華特斯知道,女性不必然會喜歡烹飪。她只是想要提醒,有很多實用小技巧能夠用一樣多的金錢,做出更健康跟美味的餐點。人一生跟食物相處的時間很長,如果能夠更快樂的吃飯,更了解自己在吃什麼,人生當然會更加幸福。

 

  在十五年前,華特斯獲邀前往協助改善耶魯大學的膳食。她很驚訝的發現,光是早餐就有十種榖片。對方告訴他,「因為年輕人喜歡多點選擇。」但她認真研究這十種榖片時,卻發現了不太妙的狀況──這十種榖片其實都是同一家公司生產的,而且其中大多數都使用極為相近的原料:精緻加工榖物、糖、鹽,差別只有比例。

 

  其實吃的是幾乎完全一樣的東西,但只要告訴年輕人說「榖片有十種哦」,他們就會滿意,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這類的問題也不只發生在食物,華特斯指出,美國看起來像是個富庶的國家,但是大家日常消費的東西,其實大多受控於同樣幾個大廠牌。仔細看看化妝品、清潔用品,他們背後不都只是幾個大廠牌嗎?就連農產品也可能是由同個集團統一栽種。

 

  消費者面對一個聚寶盆般爆滿的貨架,但其實真正的選擇寥寥無幾。那麼,由消費者本身發起的改變,又該如何可能呢?這是一種「選擇的錯覺」,事實上我們是沒有選擇的,我們的消費是被生產的廠商決定的,他們只是稍微改變比例,就欺騙我們說「瞧,這是全新的商品」。於是我們被迫購買了其實不見得那麼需要的東西,攝取了不見得有益健康的食物。我們其實既不幸福也不自由,只是自己不知道。

 

 《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提倡的是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這種方式把我們從日復一日猶如機場自動履帶上的生活打下來,重新面對:我們是誰?我們要什麼?我們怎樣才會快樂?

 

  無論慢食或者快食,無論連鎖店或者獨立小店,都是自由的選項,當然無需彼此貶低。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真的替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是被迫沒有選擇。

 

 

書籍資訊
書名:《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吃速食長大的一代不知道的食物真相》 We are what we eat
作者: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
出版:好人出版
日期:2023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七年九個月又三天之後,我離職了:《今天的天氣適合離職》

古羅馬人對優質流行音樂的標準就是「爽啦,夠大聲」!

謝謝巴諾布猿,我們發現了新品種的結晶松露

破解雪花的形狀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