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etflix下架之際,重看《崖上的波妞》

《崖上的波妞》劇照。 

  觀看吉卜力的方式


  在網路興盛的時代,有線電視家戶普及率持續下探新低,串流平台步步高升,在總人口訂閱數上呈現了黃金交叉點。串流平台中又以Netflix訂閱數最高,近年雖頻傳訂閱戶有下降趨勢,然在台灣仍有將近八十五萬用戶,遠多於第二名Disney+,可以說是台灣串流平台的霸主。

 

  早期的吉卜力電影在台下檔後(台灣人多數僅記得「宮崎駿」導演而非「吉卜力」公司),會出現在有線電視的電影台與兒童台或以DVD販售,如《龍貓》等較為兒童取向的電影受孩童喜愛,《神隱少女》則是許多台灣人不可抹滅的記憶。搭配上吉卜力電影出版的畫冊、漫畫、全彩故事書和DVD等,吉卜力電影深植於台灣人心中。

 

  2008年上映《崖上的波妞》(以下簡稱《波妞》)是宮崎駿繼《龍貓》後,再度專為兒童製作的兒童動畫電影。必須承認的是,吉卜力公司已長期未製作專門兒童動畫。宮崎駿本人雖然常提到製作動畫電影的初衷是為了兒童,且許多劇本正是經由經典的世界童話名著改編,然《波妞》、《龍貓》的取向明顯與其他電影不同。電影角色「波妞」和「龍貓」有超自然的奇幻成分所在,外觀上偏向於可愛元素。兩部電影皆是以兒童為主要角色,講述年齡較低的角色發生一連串奇幻的故事,主要受眾應當是兒童,而陪伴兒童觀看《波妞》的成年人,正是當年觀看《龍貓》的兒童,兩者正好相差二十年。

 

  有線電視普及率持續下降、電影台和兒童台播映的吉卜力電影次數較少了,加上串流平台的興起,許多家庭可能同時訂閱數個串流平台,卻放棄了有線電視。這個時代兒童接觸吉卜力電影的方式已經不同,從有線電視轉為串流平台,而串流平台又以Netflix為大宗。因此,在Netflix宣布吉卜力電影下架之際,等同於兒童接觸吉卜力電影的管道少了一大部分。

 

  兒童的《波妞》

 

  《波妞》是一部既兒童又成年的動畫電影。電影主線為來自大海的人面魚波妞,在來到海面和陸地冒險之際,與人類兒童宗介戀愛,在一連串經歷波折後,波妞轉化成人類。有關波妞與宗介的情感關係和童年敘事,游珮芸教授的著作《宮崎駿動畫的「文法」:在動靜收放之間》有詳細的討論。

 

《崖上的波妞》劇照。

 

  成人的《波妞》

 

  《波妞》的成人感最主要來自於《美人魚》改編的惆悵感和呈現的海洋世界。在此不深論於從安徒生《美人魚》出發所引發的多重情緒,對兒童是可愛、單純且具未來性的,對成年人來說卻有一絲畏懼,因為成年人們都清楚知道《美人魚》的悲劇結尾。筆者欲討論的是《波妞》呈現的海洋觀。

 

  在宮崎駿的許多電影中,大自然都扮演著反撲人類的角色,《風之谷》的王蟲大反擊、《魔法公主》山獸神化作為螢光巨人,乃至於高畑勳《平成狸合戰》都是吉卜力工作室對大自然的關懷。《波妞》則將視角從陸地轉向大海,波妞第一次逃脫向陸地前進時,被受污染的垃圾海淹沒,差點進入捕魚網中,最後卡進了玻璃罐中。

 

  片中有數個角色遲遲無法被清楚掌握,僅能透過一些單薄的線索推測,波妞的「父親」藤本和「母親」珂藍曼瑪蓮,以及波妞的魚兒姐妹們,這些未被明說、出場機會也偏少的角色即代表了大自然中的大海形象。

 

  毀滅才能創造、創造才能毀滅

 

  藤本是片中第一個出現的角色,因厭惡人類且迷戀曼瑪蓮,由人類轉變為海中的魔法師。在波妞被捕捉回到海底時,藤本言行舉止透露了對人類破壞世界的厭惡,將波妞和自己與人類分為兩種不同生物。從隻字片語中可以觀察到,藤本長年來以魔法製作的生命之水,意圖將地球重返寒武紀「海的時代」。此行為看似是改造地球,淨化受染的地球,然寒武紀的地球不正是沒有人的地球嗎?寒武紀是距今五億年前的地球,生命創造之初,僅有少數海洋生物,回到寒武紀意味著人類的滅絕。

 

  曼瑪蓮在片中的戲份更少,是波妞及其姐妹的母親。身體大小不定,形體呈現了類似透明狀。曼瑪蓮的第一次出場,是為了弭平波妞意外釋放生命之水所導致災難性結果,以大海之母的角色拯救了漁船們。在波妞抉擇成為人類的過程中,曼瑪蓮與宗介母親理莎有一段未被呈現的關鍵對話,筆者推測是曼瑪蓮在向同為母親的理沙,說明波妞與宗介的關係,以及目前所面臨的狀況,因為只有同為母親的兩人明白彼此。

 

《崖上的波妞》劇照。

 

  生命的開端始於大海,曼瑪蓮正是本片中大海的化身。自「寒武紀」第一個生命誕生於海洋,五億年後發展到了今日,如果不顧一切溯本追源,今日人類所犯下種種的罪惡,都可以歸類到寒武紀。曼瑪蓮在片中代表了大海的創造與誕生形象,創造了波妞及其姐妹,也拯救了差點被波妞害死的漁船。

 

  然大海既能創造也能毀滅。藤本成為魔法師是依靠珂藍曼瑪蓮而成,製作的生命之水也是在曼瑪蓮眼下進行。創造同時也是毀滅,為了要回到寒武紀生命誕生之初,必須先毀滅目前的地球。波妞為了成為人類,不惜釋放生命之水導致地球出現了人類與古代生物共存的世界。此生命之水量尚不足以改造地球,但已足夠讓地球呈現兩時代並存。曼瑪蓮有能力將此能量釋放轉化為波妞化身為人類的能量,在波妞與宗介純真的愛情觀與具有創造與毀滅的生命之水兩力量下,波妞終化為人類。

 

  另一部關於海的動畫電影:《海獸之子》

 

  曼瑪蓮代表的海洋創造與毀滅,不禁讓人想起另一部海洋動畫電影《海獸之子》。兩部電影雖同為討論海洋創造與毀滅,然《海獸之子》在藝術層面和討論範疇明顯有所不同。

 

  《海獸之子》講述了主角安海琉花巧遇兩位神秘男孩海與空,開啟了一連串在大海中生命創造與毀滅的歷程。海洋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是宇宙的子宮,來到地球的隕石是創造的精液。海中生物們不約而同地參加生命饗宴,精液隕石與大海子宮相結合的那刻,宇宙生命誕生了。

 

《海獸之子》劇照。

 

※你可能也想看:《海獸之子》: 古老的幽靈乘風而來,化為詩與歌,以及海洋

 

  《海獸之子》處理了生命誕生的問題,卻忽略了生命的毀滅。如果說宇宙第一次的生命誕生是奠基在無生命的狀態,不會傷害到任何人事物,那麼以同樣的方式,在當代第二次的生命誕生會危及目前現存的生命嗎?回到原始的海洋世界,人類是否還能有生存的空間,抑或是如同《新世紀福音戰士》所言,LCL之海所有人類的精神意識與靈魂都融於一體精神之海呢。

 

  相比之下《波妞》處理的創造與再生問題,更為簡單也更為兩難。簡單之處在於《波妞》劇情推演至末,觀眾可以清楚看到人類與古生物並存的現況,只有兩種選擇,一為回到寒武紀,另一為波妞化為人類。困難則在於如何二選一,好不容易累積之今的生命之水,應當被使用在回歸寒武紀還是波妞人型化呢?在電影最後,宮崎駿給了自己的交代。《海獸之子》全片哲學和藝術成分濃厚,筆者不敢輕言全片主旨,若僅觀看電影本身似乎不易察覺最後的終極結論,僅以模糊的生命祭典結束收場。

 

  從主流平台消失的吉卜力

 

  回到本文主軸,在Netflix下架吉卜力電影之際,《波妞》究竟能代表什麼呢?宮崎駿宣佈退休的退休次數已不值得計算,近年來推出的作品也越來越個人取向,不如早些年作品的大眾口味。吉卜力公司遲遲無法解決接班人問題,2018年高畑勳過世。加上台灣有線電視普及率降低,及Netflix下架,吉卜力動畫電影正在從台灣兒童心中消失了。或許是因為合約到期,或許是因為吉卜力與其他平台有新合約,吉卜力從兩大主流接收管道消失實在惋惜。

 

  筆者認為必須注意,如果說吉卜力電影在千禧年世代留下深刻的回憶,那麼沒有理由不繼續將其傳遞予後輩。目前尚有一些管道可以接觸到吉卜力電影。台灣的吉卜力商店橡子共和國拓店頻繁,更容易取得電影周邊,兒童們也較容易接觸相關書籍和漫畫等。此外,隨著串流平台日益興起,吉卜力電影也並非全然消失,只是不再與Netflix續約,其他平台尚可以觀看。

 

  總體來說,《波妞》最主流的接觸方式已經消失,但核心主題卻永遠不會改變。宗介與波妞的感情不只是兒童看了開心,成年人的觀影體驗也是心癢癢的,有回到童年的味道。台灣作為海型國家所具備的海上性格、海島特色等、眾多與海相關的民間信仰,與片中的曼瑪蓮只有一線之隔。更甚於近年來提倡以海島台灣而中心的台灣海洋史,都讓《波妞》與台灣格外接近。唯有住在海旁的人既喜歡海的生生不息,又畏懼海毀滅的力量。海灘就是最好的證明,可以是娛樂場所也可以是把人帶走。正是如此,在台灣觀看一部與海有關的動畫電影格外有意義,因為台灣與日本都是與海密切相關的國家吧。

 

 

 

電影資訊

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宮崎駿,2009 [台灣]

 

你可能會喜歡

世界末日也不要緊:《向夜晚奔去 YOASOBI小說集》

失落的風格,缺席的市場:《繁花》在臺灣未爆紅的原因

常夏花園與雪裡來的女人:《冰雪女王》

我所失落的城市:費滋傑羅《一個作家的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