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avoir上看到一篇讀者投稿的文章〈告訴大家,我吃了好多藥:如何消費精神疾病〉,提到有些憂鬱症患者或其他心理疾患會在社群網站上貼出正在服用藥物的照片,並且強調藥物的份量很多。文章作者認為,既然能夠發佈貼文,顯示社會功能相對正常,很難相信這些人真的病得很重,而比較可能是透過這類的貼文來彰顯自己的獨特性。
我從20歲開始被診斷出有憂鬱症,經歷多年的服藥、諮商,當然不能說已經「全好」,但是現在確實過著還算正常穩定的生活。在剛剛確診時,網路上憂鬱症患者的互助社群給了我很大的心理支持。由於生病且接受治療的關係,更能分辨出生活中哪些人可能正遭遇類似的困擾。
因此,雖然憂鬱症經常讓我感到痛苦,有時候很難克服,我不會把它視作是全然負面的經歷,憂鬱症改變了我觀察世界跟其他人方式。但如果能把憂鬱症從身體裡乾淨的切出去的話,我不會有任何猶豫。
在某方面來說,我同意第一段提到的文章作者的觀點:在社群網站上貼出精神科用藥、甚至貼出自我傷害的照片的患者,不是真的只是在寫日記,而是有被人「看見」的需要。我並不喜歡用看到藥物的照片之類的方式得知朋友的近況,但是與此同時,我也能理解有些人會這麼做的原因。
憂鬱症不僅是一種「文化想像」
我認為,說任何一種精神疾病「只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概念」,其實滿可笑的,而且對於改善患者生活毫無幫助。因為,按照這種分類方式,「高血壓」也是一種社會建構,「過重」也只是一種社會建構,因為不存在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說人類的身體超過什麼數值就會馬上面臨死亡風險,醫學擁有的只有過往的大約經驗,去劃下一條線,說「越過到那一邊很危險」。
血壓偏高一點不會馬上死掉,體重超過標準一點不會馬上死掉,得了憂鬱症、恐慌症、PTSD也都不會馬上死掉,但這不表示「患病的狀態」就是塑造患者人格的本質,就像你不會覺得高血壓是你的人格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不會覺得可以僅靠意志力降高血壓一樣。精神疾病的社會建構論,雖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對於改善患者的處境沒什麼幫助。
此外,許多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在內)都有高度遺傳性,雖然目前醫學仍不清楚是什麼導致了人會罹患憂鬱症,但這顯示憂鬱症不完全是由外在壓力或者教養與文化引發,具有生理上乃至基因上的原因。當一種疾病可能確實有生理原因的時候,說這只是患者的「個性」、「人格」使然,就更加沒有意義了。你會把家族遺傳性高血壓當成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嗎?如果不會,為什麼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就可以?
我認為,之所以有些患者會貼出他們的服藥照片,除了可能真的有一部分是想要把生病當成一種特殊的身分認同來彰顯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於,輕度精神疾病很難取信於其他「健康人」。你說自己心情很差,一開始大家會來拍拍你,但久了旁人就會覺得「又來了」、「他/她就是這樣的個性」。如果能夠貼出證據,證明自己掙脫不了心情不好不全然是因為不夠努力,似乎就能得到一些理解跟體諒。或者,至少其他人會更少說出「你就不要想太多」這種句子,因為按照定義來說,「沒法不想太多」(強迫性思考)就是憂鬱症患者成為病人的原因。
當然,這樣的作法也只有一開始奏效,人們對於長期心情不好的人的耐性畢竟也是有限,不管這是社會建構還是生理決定,大家就是認為一個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是一個兩難的處境:你可以向世界證明你真的有精神疾病,但證明完之後什麼都沒有改變,你依然是自己的主宰,儘管痛苦不堪。
就結論來說,我雖然有憂鬱症,但我不會特地拍照片、發貼文跟大家說我有憂鬱症,因為這解決不了根本上的問題──我心情總是不好,我很難開心起來。更別提,被醫生認定為憂鬱症患者這個身分,除了可以用健保之外,根本沒什麼用處:我難道能夠在職場上跟其他人說我有憂鬱症所以事情做不好嗎?如果其他人因此體諒我,這難道就是我要的結果嗎?被當成一個失能的人看待?當朋友看著我,他們是先看見我這個人,還是先看到我身上的疾病?
憂鬱症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流行病」,在已開發國家人口中的盛行率日漸增加,其實當一個憂鬱症患者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真正的問題是,並不是只有脆弱、易感的人才會罹患精神疾病,就像不是只有很會穿搭很懂藝術的人才可以當男同志一樣,這是一種偏見。
我寧可相信,憂鬱、焦慮、恐慌是一種社會的共病,雖然病徵在我身上顯現,但這不定義我,也不僅屬於我。或許現代這個社會確實是讓人憂鬱、焦慮、恐懼的,只是有些人凝視得太深,有些人知道怎麼轉頭不看。我想當後一種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