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這是什麼面具?你可能會回答──V怪客,或是「匿名者」,其實,以上兩者都不是。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3100多副面具,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展出。但奇怪的是,有一副「最英國」的面具卻不見蹤影。
受到流行文化與抗議活動的廣泛使用,蓋‧福克斯(Guy Fawkes)面具已經成為全球的抗議象徵。無論是線上的駭客組織「匿名者」(Anonymous)或規模龐大的佔領運動,還是阿拉伯之春的示威者或2021年衝擊美國國會大廈事件,即使抗議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但還是都能看見這副面具的身影。諷刺的是,這個已成為反抗代名詞的象徵也是資本主義的勝利:華納兄弟擁有這個形象的版權,並從每年販售的數十萬個面具中獲益。
不過,蓋‧福克斯面具是很標準的英國創作,源自1605年11月失敗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中最著名的主事者:這群人企圖炸毀上議院,刺殺國王詹姆斯一世,目的是在英格蘭恢復天主教君主制。火藥陰謀事跡敗露後,福克斯被以叛國罪審判,最終判處死刑。在此後的四個世紀,英國狂歡者一直焚燒著福克斯的肖像,並高呼「記住,記住11月5日」的口號,蓋‧福克斯之夜(Guy Fawkes Night)在英國好比萬聖節在美國那樣熱門。
如今無所不在的蓋‧福克斯面具形象是依據英國漫畫藝術家大衛‧洛伊德(David Lloyd)於八O年代漫畫小說《V怪客》(V for Vendetta)中的描繪,這副面具上面有捲曲的鬍子,紅潤的臉頰和柴郡貓(The Cheshire Cat)式的微笑,表現出有些陰險的自信容貌——或許這是它如此受抗議者喜愛的原因之一。
蓋‧福克斯面具是英國歷史與文化的產物,但似乎被大英博物館的大量館藏所遺漏了。《面具:表達的藝術》(Masks: the Art of Expression)的作者約翰‧麥克(John Mac)對此並不驚訝,他說:「博物館館長偏愛展出異國收藏品,這其實是藝術帝國主義的形式之一,是收藏藝術品這個稀有世界中嚴格的『品味』階級制度的產物。我們喜愛的東西要麼是古老的(而且越老越好),要麼是來自遙遠的地方,盡量長得不像英國的東西。」
不過蓋‧福克斯面具並沒有「大英博物館」的味道,基於這些理由麥克認為它其實能夠納入館藏,他說:「面具是很複雜的東西,因為它們幾乎都跟儀式有關:舞蹈或表演諸如此類。如果你把蓋‧福克斯面具與蓋‧福克斯之夜的篝火連結,它絕對值得納入館藏。」
麥克認為博物館各部門的組織方式解釋了為何那裡沒看到蓋‧福克斯的面具,甚至連保存在地下室深處的面具都沒有。因為館長的職責被劃分到各個不同的地理區域,麥克說:「沒有一個館長專門負責監管大批的面具收藏品,正因如此才出現了盲區。」
然而,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品管理主任大衛‧派克(David Packer)有不同的看法,他說:「我肯定不會說這是盲點,因為除了防毒面具和瘟疫醫生的面具,其他面具跟英國沒有特別的關聯。」
派克補充說:「大英博物館不認為它的使命是詳盡介紹當代文化或整個英國。」不過,大英博物館展出的面具確實包含了當代作品,比如從墨西哥維拉克斯商店所購買的萬聖節塑膠口罩,以及兩個緬甸手工製作的新冠肺炎口罩,派克說:「策展人擁有很大的創作自主權,我們相信他們知道什麼對收藏品有幫助。蓋‧福克斯的面具從來沒有被收藏過,因為我們的英國館館長從來不覺得有必要收藏一個。」
蓋‧福克斯的面具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派克認為這並不是疏忽或陰謀,而是基於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派克指出,在過去400年內,著名或值得收藏的蓋‧福克斯面具並不多見,因為「幾乎所有的面具都灰飛煙滅了。蓋‧福克斯傳達的信念是破壞常規,或許不收藏才是它的意義所在。」
原文出處:Atlas Obs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