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爵士樂找到搖擺的科學理由

爵士樂若沒有搖擺就沒有意義,而你所要做的就是錯開節拍。 

 

  如同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的曲名〈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所說,爵士樂若沒有搖擺就沒有意義,而你所要做的就是錯開節拍。

 

  幾十年來,爵士樂迷不停爭論為何有些歌曲能夠「搖擺」──一種獨特的擺動感,讓人們自然地用腳輕拍節奏,點頭晃動。現在科學家或許終於找到了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的提問〈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wing?〉的答案,秘密在於即興演奏者的節拍掌握。

 

  科學家發表在期刊《通信物理學》(Communications Physics)的報告指出,在聽了原始版本與數位調整過的鋼琴錄音版本後,當即興演奏者的節拍相對於節奏樂器組稍有延遲時,爵士音樂家感覺歌曲具有「搖擺」的可能性增加了七倍多。

 

實驗中調整節拍的示意圖。

 

  在爵士樂中,音樂家接受的訓練是搖擺八分音符,或者延長其重拍的持續時間──每隔一個八分音符──並縮短兩者之間的節拍,來創造一種失速的韻律感。但物理學家西奧‧蓋澤爾(Theo Geisel)指出,這種技巧本身還是無法解釋搖擺,因為電腦生成帶有搖擺八分音符的爵士樂,還是缺少了所謂的搖擺感。

 

  過去的研究表明,搖擺可能源於樂隊與音樂家兩者之間的節拍差。因此,蓋澤爾和同事只用電腦調整了爵士樂唱片中即興演奏者的節拍,並邀請專業的爵士音樂家為每一段錄音的搖擺感評分。當即興演奏者的重拍相對於節奏樂器組被精準地微調成延遲時,聽者認為音樂更具搖擺感的可能性高出了7.5倍。

 

 

  比如,當爵士音樂家對克里夫布朗(Clifford Brown)的〈Jordu〉的錄音進行搖擺感評分時,第一段錄音是未經修改的版本,第二段的錄音則被微調過,增加了即興演奏者的重拍延遲時間,爵士音樂家感覺微調過的版本比原始錄音更有搖擺感。蓋澤爾表示,雖然大部分音樂家都說不出是什麼原因創造出這種效果:「但是,演奏多年的專業爵士音樂家顯然已經不知不覺內化成習慣。」

 

  科學家還分析了來自不同音樂家的456場爵士樂表演,發現幾乎所有即興演奏者都運用了重拍延遲的方法,平均延遲時長為30毫秒,而且這個平均值無論在Bebop、Swing和Hardbop等爵士樂子流派中都是如此(只有些微的差異),蓋澤爾說:「當節奏越快時,延遲也會更小。」

 

 

 

原文出處:ScienceNews

 

你可能會喜歡

表情並非普世共通,即使恐懼也不例外

八O年代最重大的搖滾樂戰役:Dee Snider和Frank Zappa與美國政府的審查之戰

邁可‧曼第伯格:維基百科編者與他們的地理

佚失的古老恆星目錄重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