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現狀是:合法登記的槍枝很多,但相對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學者試圖理解為什麼就地理分布而言,有些區域的人民持有更多的槍枝?分析結果發現,1860年美國一個縣的奴隸人口比例越高,今天該縣居民的擁槍率就越高;亦即,今日具有擁槍文化的地區,就是那些當年擁有更多黑奴為白人工作的地區。研究者懷疑,擁槍權被認為與白人文化高度相關或許不是偶然,槍枝可能一開始就是為了控制奴隸而存在。
全世界有超過45%的擁槍平民住在美國,而美國人口只占全世界總人口的5%。這樣的差距很可能與大多數美國擁槍者看待槍枝的方式有關,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尼克‧巴特里克(Nick Buttrick)說:「擁槍文化是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真正成立的例子,我們在這方面甚至跟加拿大或澳洲等具有相似文化根源的國家與眾不同。」
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擁槍者相信,持有槍枝是保護自身安全的方式之一,但在其他國家,人們更可能認為槍枝的存在會危及他們的生命安全(比如擁槍家庭的他殺與自殺率要高得多)。巴特里克指出,種族與美國的擁槍文化很可能具有關聯性。
巴特里克與共同作者、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研究生潔西卡‧馬森(Jessica Mazen)發表在《PNAS Nexus》的研究描述了一種情緒的轉變,美國人的想法不再是南北戰爭以前的主流觀念:槍枝是打獵與運動的工具。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的南方,「槍枝是保衛家庭、財產與生活方式的必需品」的信念在南方白人之中越來越盛行。這是受到大批過剩的軍事武器、3K黨等白人至上主義武裝組織的崛起,以及社會精英的言論所驅動,這些言論宣稱,重組的政府不會保障南方白人的利益,也不會保護他們免受剛重獲自由、擁有政治權力的黑人的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聯邦政府對持槍確實有所管制,但每個州管制的法規不盡相同,而聯邦政府事實上並不願意真的去追蹤每個人實際的持槍狀況,因此任何與擁槍比例相關的研究都是以旁敲側擊的方式(所謂的proxy)分析得來,因此存在一些無法很精確的部份。
由於沒有全國性的槍枝持有記錄,巴特里克的研究使用一個廣泛被接受的替代指標——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在1999年至2016年間,一個縣持槍自殺的比例,以此對比1860年人口普查的縣級人口數據。
巴特里克說:「我們觀察到的情況是,即使控制個人政治傾向、犯罪率、教育和收入等變數,1860年一個縣的奴隸數量與今天那裡的槍枝數量之間存在非常強烈的相關性。」即便把群體限縮在「白人」,相關性依然強烈,甚至縮小到「非拉美裔白人」也是如此。這項研究進一步點出了美國人特殊的「擁槍是為了自保」信念的南方起源。
巴特里克說:「人們感到不安全的程度只能預測到南方郡縣的擁槍率,那裡的人們越覺得不安全,就越可能擁有槍枝。如果去看1860年代沒有蓄奴的地區,無論人們今天是否覺得不安全,都不能預測到今日縣級的擁槍率。」
此外,當他們分析過去沒有蓄奴歷史的區域(主要在北部和西部),仍然發現當一個縣與歷史蓄奴率較高的縣(南方)連結更為緊密時(比如在社群媒體擁有更多南方朋友),這些區域(就跟南方一樣)感覺越不安全時,就越可能預測出擁槍數量的增加。學者指出,這表明擁槍文化也會在社會傳播並產生影響力。
巴特里克說:「問題在於,這些關於擁槍的信念是如何傳播到美國的其他地區?隨著人們的遷移,那些塑造他們的文化同時也帶進來了。我們可以看見這些遷移的痕跡,以及人們在社群媒體上與家庭和社區揮之不去的連結,這些都跟蓄奴比例和擁槍率的模式一致。」
研究結果讓學者更清楚地瞭解擁槍文化在美國各地是如何發展與演變——為何美國有些地區依然保有狩獵文化,而另一些地區則受「保護自己」的擁槍文化主導,巴特里克說:「它有助於闡明一些事情——為什麼種族和槍枝的連結如此緊密?為什麼擁槍議題大多是白人在爭論,而黑人卻沒有?這確實有助於理解為何美國這麼執著於擁槍權,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卻不是如此。」
原文出處:Scienc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