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外星生命的猜測可追溯至古希臘,甚至更早之前。科學革命拓展了人們對宇宙的視野,使我們重新相信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不幸的是,由於缺乏具說服力的證據,也開啟了宇宙學悲觀主義的新時代。
外星人的概念由來已久。早在人類文明對宇宙具科學準確的理解以前,世界各地的人們抬頭仰望星空,好奇那裡究竟有什麼。一些古代文明用想像力填補了神秘的天體,認為上面居住著神:負責創造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實體。有些人則認為這些天體類似地球,因此上面住著跟我們相仿的生物。
科學與科技作家韋德‧羅許(Wade Roush)在《外星生命》(Extraterrestrials)一書中追溯了近2500年來人類對外星人的猜測。這段歷史始於古希臘,一直延續到近年的火星探險。羅許闡述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如何塑造我們想像的外星世界,外星人的思辨史不僅是科學史,也是宗教史和大眾文化史。
在過去的時代,人們經常因為不同思想遭到迫害,即使在盛產哲學家的古希臘也是如此。當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他試圖為日食和彩虹等看似超自然的現象提供科學解釋——提出「月亮才不是神,只是一塊巨大岩石,太陽也只是一塊灼熱的岩石」時,於是被捕並被判死刑。最後由於朋友們的苦苦懇求沒有被殺,而是被流放。
阿那克薩哥拉還思考了月球有人居住的可能性,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假設,與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概述的主流宇宙觀點矛盾。柏拉圖把現實分為形式和陰影,他拒絕承認我們世界以外的世界存在。亞里斯多德也反對所謂的世界多元論,因為這不符合他對重力的理解,他認為地球才是宇宙唯一的中心。
但我們現在對天文學的理解既不是柏拉圖也不是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而更接近那些通常被遺忘的同時代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是第一個提出地球漂浮在無限虛空之中,而且沒有任何東西支撐它的人;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以存在無限數量的原子為前提,認為肯定也存在無限數量的世界,據說他的一名學生曾說:「在一片廣闊的田野裡只長著一根麥子,而在無限的空間裡只存在一個世界,聽起來就很荒謬。」
許多哲學家都相信其他世界的存在,包括伊壁鳩魯(Epicurus),他曾寫信給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說:「有無限多的宇宙,有些與這個世界相似,有些則不同。」無論這種信念的聲量多微弱,它依然流傳到古羅馬時期,羅馬詩人盧克萊修(Lucretius)寫道:「宇宙中沒有什麼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其他地方一定也有其他的地球,住著不同的人類部落和各式各樣的野獸。」
儘管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生活在基督教出現之前的世界,但他們的宇宙觀幫助塑造了基督教信仰的教義。中世紀的基督教信仰宣稱地球為上帝所造,因此是宇宙的中心。耶穌基督犧牲自己赦免人類罪孽,重建了人類是神所有創造中最重要的造物。如果有其他世界存在,它們就不能有人居住,因為假如外星人存在,那就會大幅減低基督救贖的重要性。
教會的教義無法阻止哥白尼寫出《天體運行論》(On the Revolution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但卻足以阻止他出版。這本書直到哥白尼於1543年去世後才出版,它描繪了一個不是圍繞地球,而是圍繞太陽的行星系統,這個「日心說」模型解釋了亞里斯多德所無法解釋的現象,包括逆行運動,並讓哥白尼的讀者「認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跟其他星球差不多的星球上」。
道明會修士、數學家、宇宙學理論家焦爾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並沒有等到死後才分享他對宇宙的看法。在1584年至1591年出版的三篇對話中,布魯諾推測一些遙遠的恆星可能也像太陽那樣,被自己的行星所圍繞,而其中一些行星或許居住著類似地球的生命。雖然這些觀點都會惹惱教會,但布魯諾對魔法和神秘學的興趣或許才是導致他在1592年被捕的主因。他被捕後拒絕放棄,並在經歷七年的囚禁和折磨後,被綁在火刑柱上活活燒死。
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在不同的環境下生活與研究。他出生於新教改革之後的德國,意味著他能自由發表個人研究,而不用擔心遭到迫害。伽利略發現木星的衛星跟地球繞太陽運行一樣,對他產生了特別重要的影響,克卜勒在讀完伽利略的著作後總結:「每顆行星都有自己的衛星。根據這樣的邏輯,我們極有可能推斷出木星上有人居住。」
不過,並非每一個參與科學革命的人都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伽利略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認為猜測外星人存在是「褻瀆上帝」的行為。英國博學多才的威廉‧惠威爾(William Whewell)也反對世界多元論,並為上帝與人類之間的特殊連結辯護。但諷刺的是,他在1853年出版的《論世界的多元性》(Of the Plurality Of Worlds)提出的基於宗教動機的論點,卻被證明比他所批判的異教徒天文學家在科學上還更準確。
羅許總結了惠威爾這篇巧妙卻複雜的文章:「如果地球實際上在其大部分歷史中都無人居住,那其他遙遠的行星也都空無一物就說得通了。」惠威爾表示:「大多數恆星都處在一個可能很容易就不適合居住的星雲區域內。而這個由黃道光標記的星雲區域盡頭,就是生命世界的起點,也就是地球。」惠威爾的結論是,沒有外星生命存在,並不會讓宇宙變得無趣或渺小。
惠威爾找到了一位盟友——英國博物學家、與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共同提出了自然選擇演化論的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l Wallace),當時科學界正積極討論火星是否隱藏著智慧生命,他於1903年寫道:「幾乎可以肯定,我們的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人居住的行星。」華萊士還堅定地認為,即使宇宙其他地方真的存在生命,外星生命也永遠不可能達到我們在地球上所發現的那種複雜程度。
儘管惠威爾和華萊士被同時代人無視,但他們的著作為宇宙學悲觀主義的新時代奠定了基礎——這是一個依然持續的時代,外星人只是科幻小說的素材,每一次對外太空的冒險(無論是實地探索還是觀察),都無法找到德謨克利特和阿那克西曼德認為應該存在的生物,甚至連最微小的證據都沒有找到。
原文出處:Big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