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夷彈女孩」:一張震撼照片,五十年的錯誤迷思

「燒夷彈女孩」(Napalm Girl)。

 

  五十年前,一張名為「燒夷彈女孩」(Napalm Girl)的照片捕捉了越南孩童因為空襲而驚慌逃離村莊的情景,多年來,這張震撼人心的照片引起了各方關注與爭議。2022年5月,拍下照片的攝影師黄公崴(Nick Ut)與照片主角潘氏金福(Phan Thị Kim Phúc)在梵諦岡把海報大小的照片送給了強調戰爭之罪惡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016年,Facebook爭議性地刪除了「燒夷彈女孩」,理由是當時九歲的金福全身赤裸。1972年6月8日,她與其他嚇壞的孩子在逃離盞盤(Trang Bang)時,把燃燒的衣服撕扯下來。Facebook的言論自由政策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撻伐,最終撤回了這項決定。

 

  獲普立茲獎的「燒夷彈女孩」正式名稱為《戰爭的恐怖》(The Terror of War),這些故事表明它不只是戰爭濫殺濫傷平民的有力證據,也催生了許多被媒體廣為流傳的錯誤迷思。燒夷彈女孩的威力原本只隱藏在通俗文化的想像裡,直到關於它的迷思被編織得越來越強,強到超越了它本身「曾經是」的東西。

 

  媒體迷思是什麼?因新聞媒體而眾所周知的故事,它們被廣泛傳播和重述,而公眾則對故事深信不疑。但在仔細檢驗後,才發現有些故事被媒體誇大和虛構杜撰。當時21歲的黄公崴擔任美聯社攝影師拍下了「燒夷彈女孩」,多年來在媒體渲染下,已經流傳了四個錯誤迷思。

 

2022年5月,黄公崴與潘氏金福在梵諦岡把海報大小的照片送給了教宗方濟各。圖片來源:Vatican Media。

 

  最為人所知的迷思是:美軍駕駛或指示的戰機朝盞盤投擲了燒夷彈(一種膠狀的燃燒物質),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這起燒夷彈攻擊事件是南越空軍的A-1攻擊機所發動,目的是驅逐駐紮在盞盤附近的共產黨部隊──當時的新聞報導清楚地提到這個鐵錚錚的事實。

 

  當時《紐約時報》的新聞標題是:「南越誤朝自己的部隊投擲燒夷彈。」《芝加哥論壇報》於1972年6月9日的頭版寫道:「南越空軍的攻擊機對著錯誤目標投擲燒夷彈。」資深英國記者克里斯多夫・韋恩(Christopher Wain)在合眾國際社的文章寫道:「這些是南越戰機對南越農民與部隊投擲的燒夷彈。」

 

  1972年總統競選期間,民主黨候選人喬治‧麥戈文(George McGovern)在一次電視訪談中提到了這張照片,美國應該為盞盤事件負起罪責的迷思就此傳開。他聲稱,燒傷金福的燒夷彈是「以美國的名義所投擲」。麥戈文的言論誤導了很多人,包括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1973年出版的《論攝影》(On Photography),桑塔格在書中錯誤地註解,金福「被美國投擲了燒夷彈」。

 

1972年6月9日的《紐約時報》頭條清楚地報導,這是一次南越軍隊進行的攻擊,誤朝自己的軍隊和平民投擲燒夷彈。

 

  這張照片導致越戰更快結束?其中兩個媒體迷思都誇大了「燒夷彈女孩」的影響力,聲稱照片加速戰爭的結束,並且影響了美國公眾輿論倒向反戰。事實上,這兩個說法都不準確。

 

  雖然黄公崴拍下這張照片的時候,大部分的美國作戰部隊已經撤離越南,但戰爭又持續了將近三年。越戰於1975年4月結束,越南共產黨最終佔領了南越及其首都西貢(現胡志明市)。

 

  蓋洛普定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早在1972年6月以前,美國人對越戰的看法就已經趨向負面。調查所提出的問題,其實就是在詢問美國人對越戰的看法:派遣美軍到越南參戰是否是個錯誤?1965年夏天,這個問題第一次提出時,只有24%的受訪者認為美軍不應參與越戰;但到1971年5月中旬(也就是「燒夷彈女孩」拍攝的一年多前),已經有61%受訪者認為美軍不應參與越戰。簡而言之,在「燒夷彈女孩」進入公眾領域以前,輿論就已經倒向反戰了。

 

1972年,黄公崴拍完照片後,將金福送往醫院治療,圖為1973年黄公崴探視金福的合照。圖片來源:AP photo。

 

  最後一個迷思是「燒夷彈女孩」被大幅刊登在美國各地報紙的頭版上,這不完全正確:美國許多報社確實刊登了這張照片,但沒有刊登的也不少,原因或許也是照片裡金福赤裸的身體。

 

  一項針對美國40家主要報刊進行的調查發現,21家報紙將「燒夷彈女孩」刊登在頭版,但有14家報紙──超過樣本數的三分之一──在照片出現的好幾天後仍然沒有刊登,其中包括達拉斯、丹佛、底特律、休斯頓等地的報紙。

 

  在接受調查的40家報紙中,只有3家──《波士頓環球報》、《紐約郵報》和《紐約時報》──對這張照片專門發表了社論,當時《紐約郵報》發表了一篇社論預言道:「任何看過這張照片的人,永遠都不會忘掉裡面的孩子。」

 

 

參考報導:Conversation

 

你可能會喜歡

有錢人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弒婚遊戲》

《我曾在這裡》:世上最黑暗的旅遊景點

Star Wars: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

看不見的童年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