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阿涅澤‧岡婕‧博亞久(Anjezë Gonxhe Bojaxhiu)出生在今天北馬其頓的史高比耶,而誰能預料她將成為提供窮人安慰、20世紀最被推崇的聖人「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呢?分成三集的紀錄片《德蕾莎修女:上帝愛你?》(Mother Teresa: For the Love of God?)列出了德蕾莎修女熱潮的利弊,並表明她為世界帶來的益處脆弱不堪,而壞處卻影響深遠,德蕾莎修女是一個需要被重新評估的歷史人物。
藉由影片觀眾很快地瞭解德蕾莎修女的家庭背景,由於一家之主的死亡──也許是中毒──而家道中落,在那之後這個家就極其仰賴教會的協助。在移居印度成為一名修女後,1946年阿涅澤在大吉嶺附近的火車上聽見了耶穌的呼召。到了 1969年,她已經被稱為「加爾各答的德蕾莎修女」,因為收容孤兒、痲瘋病患者和臨終者而備受尊敬,英國廣播公司(BBC)甚至為她製作了一部讚美其事蹟的電影。各界的關注使德蕾莎修女致力把慈善組織擴展到印度以外的地方,在世界各地開設她所創辦的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
《德蕾莎修女:上帝愛你?》試圖為觀眾呈現客觀且平衡的事實,已故的克里斯多福‧希鈞斯(Christopher Hitchens)是一名以批評德蕾莎修女而聞名的作家,阿魯普‧查特吉(Aroup Chatterjee)的著作啟發了希鈞斯在1990年代製作了抨擊德蕾莎修女的影片《地獄天使》(Hell's Angel),這部影片揭露了德蕾莎修女許多為人詬病的地方,採訪了幾名傳記作家和曾經與仁愛傳教修女會共事過的第一線人員,但電視台隨後就被宗教團體杯葛。問題在於,當你撇開「德蕾莎修女一生都在照顧窮人」的美好形象,繼續挖掘更深更詳細的真相後,這個幻覺就會破滅。
受到德蕾莎修女的格言「愛,要變為真實,就必須經歷傷害」的啟發,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姐妹們掀起了一波自我鞭笞(self-flagellation)的熱潮。一名在1970年代末身患小兒麻痹症的加爾各答孤兒,儘管感謝仁愛傳教修女會拯救了他的性命,但同時他也提到了「有時殘酷的氣氛」對其心理所造成的影響。
第一集的證人是傑克・普雷格醫生(Dr Jack Preger),他在加爾各答當了40年的「街頭醫生」,因此他曾經接觸過德蕾莎修女開辦的療養院,他回憶說:「修女們並沒有提供恰當的護理,針頭被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使用早已磨鈍。」接著是對德蕾莎修女的嚴肅指控:在大肆宣揚她無私地幫助窮人的背後,真相是她沒有提供足夠的實際援助,甚至惡化了街頭醫療的處境。然後是更強烈的指控:德蕾莎修女是不願消滅痛苦、崇尚苦行的代表人物,而且她自己的言論贊同這個指控。鏡頭轉向一名傳記作家,她陳述了自己的偶像曾說過的話:「我們的使命不一定是治癒病人,我們要把神的愛傳給每一個在其中看見基督受難的人……因為與基督一同受難是何等美妙的事情。」簡單來說,德蕾莎修女的所作所為,更像是用接近自虐與虐人的苦行來推廣教義。
一旦「德蕾莎修女」這個品牌鞏固以後就無法扭轉,她備受當權者、政客和媒體的偶像化和吹捧,乃至封聖,而只要出現任何異議就會被打為異端。《修女德蕾莎:上帝愛你?》展示了像德蕾莎修女這樣的人物,是如何成為不公正社會的推手,她們以「思想和祈禱」的香膏撫慰弱勢群體,同時確保這些人繼續脆弱,因此當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犧牲掉大眾的利益也沒關係:因為無論如何,某個地方的某些人總會幫助這些弱勢群體。如同前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推特發佈了他參觀自己協助創立的食品銀行的照片,呼籲「大社會」來關心此事的,因為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去做了。
《德蕾莎修女:上帝愛你?》之後的兩集將繼續深入探討1980年代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領導之下的美國右翼宗教勢力崛起,以及德蕾莎修女如何藉由發起反墮胎運動「純粹謀殺」(pure murder)助長了這股勢力。在第一集播出後,仁愛傳教修女會發表了一份無關痛癢的聲明:「如果德蕾莎修女今天還活著,她會為那些指控她的人祈禱,並原諒他們。」
原文出處: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