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瑟夫・格里馬迪:發明恐怖小丑的人

格里馬迪就是小丑的原型,也是第一個現代版的小丑。

 

  雖然可能很少人聽過19世紀倫敦最受歡迎的演員喬瑟夫・格里馬迪(Joseph Grimaldi),但那個時代沒有任何喜劇演員能跟他一樣吸引眾多的觀眾與笑聲,而且他還創造出許多人所害怕的角色原型:小丑。

 

  格里馬迪「發明」小丑或許是命中註定:他的曾祖父是一名業餘表演者,於1730年舉家離開義大利,將16世紀至18世紀盛行的義大利即興喜劇帶進英國。隨著即興喜劇在歐洲廣傳,「小丑」(Clown)成為「不適應城市生活的鄉巴佬」的象徵,有別於傳統上溫文爾雅的「花衣丑角」(Harlequin),小丑身穿粗製濫造的服裝,臉上畫著自然的妝容。由於出生在演藝世家,當格里馬迪還是蹣跚學步的孩子時就已經開始表演,而且非常熟悉這個角色。他最終徹底改造了小丑,並永遠改變了它的形象,以怪誕的造型取代自然的外貌。

 

  1801年,格里馬迪首次在沙德勒之井劇院登台演出,他的臉上塗滿顯眼的化妝品,身上穿著奇裝異服。透過這套戲服,他把小丑塑造成詭譎的噩夢,莎拉‧戈登(Sarah M. Gordon)在《美國民俗期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寫道:「童趣般的裝飾加諸在成年人的身體上,這種做法使人不安。」

 

  此外,全白的妝容覆蓋了所有可見的皮膚,包括耳朵、嘴唇與鼻孔。在19世紀英國漫畫家喬治・克魯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的插畫中,格里馬迪的臉上畫著厚厚的白色油彩;兩頰畫著深紅色的圖案,而鮮紅色的口紅讓嘴巴看起來很低俗;他將捲曲的黑髮梳成蓬鬆的髮型,並且延伸至髮際線之外;他穿著彩色的燈籠褲,以及有褶邊的衣領。戈登指出,這種造型靈感取材於無政府主義,被用來在舞台上製造出胡鬧混亂的感覺。

 

格里馬迪的小丑和個人肖像畫。

 

  格里馬迪以高超的雜技技巧、驚人噁心的進食方式、古怪扭曲的動作和怪異的臉部表情而聲名大噪,他還發明了一些招牌句,比如「我們又來了!」或是在開始新的表演前,以略帶邪惡的口吻問觀眾:「我該開始了嗎?」無論格里馬迪扮演的是大男孩還是小丑,他所演出的角色都是與過往完全不同的新東西。

 

  新形態的小丑很快就流行起來,而備受觀眾喜愛的格里馬迪堪稱是小丑界首屈一指的大師,據說當時倫敦約有八分之一的戲迷時常觀賞格里馬迪的演出。在三十年的演藝生涯中,格里馬迪經常在德魯里巷劇院和考文垂花園劇院演出啞劇。由於啞劇沒有台詞,只有歌曲和招牌句,幾乎完全依靠演員的肢體動作,比起莎士比亞的戲劇,啞劇更像是馬戲團。然而,格里馬迪將滑稽的表演發揮地淋漓盡致,就連拜倫勳爵都是他的粉絲,而格里馬迪甚至會在售票口為他留票。

 

  格里馬迪就是小丑的原型,也是第一個現代版的小丑。

 

  儘管格里馬迪的表演風格今天看起來很怪,但他的才華在攝政時代備受賞識有其原因。由於文化傳統與法律禁令,攝政時代的倫敦只有三個舞台允許對白出現,而且每部劇本都必須先通過審查,因此啞劇成為當時英國最盛行也最受歡迎的表演類型。

 

  啞劇的題材也與傳統戲劇有所區別,傳統戲劇往往結合了童謠與童話,以感傷的歌謠、愛國歌曲和精心設計的舞台布景來呈現;啞劇則大多源自喜劇和丑角,題材也不受政府管制,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的英語文學研究員強納森‧巴克馬斯特(Jonathan Buckmaster)說:「啞劇具有一種『激進主義的誘人魔力』,利用其法律地位來呈現素材,顛覆性地嘲弄當權者,諷刺虛假的社會與政府作為。」

 

英國漫畫家喬治・克魯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畫筆下的格里馬迪的小丑。

 

  啞劇與無聲電影很類似,雖然電影無聲純粹是因為技術受限,但這種表演型態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仰賴演員的肢體動作,而不是口頭語言。

 

  啞劇考驗了演員的運動天賦和身體素質,而格里馬迪在這方面無人能敵。1811年,波斯大使觀賞了其中一場表演,結束後他滔滔不絕地回憶:「格里馬迪會從很高的窗戶上跳下來,然後很輕鬆地又跳回去,每次都以不同的角色登場。」當時倫敦的雜誌也評論:「在格里馬迪的表演中,語言會被拋棄……因為他的每一個肢體動作都是一種語言。」

 

  格里馬迪與卓別林一樣,都是靠肢體說話的喜劇大師。然而,啞劇也跟無聲電影一樣,都有所謂的「有效期限」。就在格里馬迪去世六年後的1843年,英國法律廢除了未經審查的戲劇對白的禁令,啞劇的表演形式變得多餘,而格里馬迪畢生推崇的藝術的命運,如同他的個人生活一樣走下坡。

 

格里馬迪與兒子。

 

  1820年代,格里馬迪因為長年演出極度消耗身體,導致關節受傷逐漸退出舞台;格里馬迪兒子的演藝生涯也從模仿父親起步,但由於父親在小丑界的地位,使他始終走不出父親的陰影,開始變得憎恨並刻意疏遠父親。1832年,格里馬迪失業、欠債又酗酒的兒子在住所去世,享年30歲。由於格里馬迪晚年行動不便幾乎癱瘓,妻子又在兒子過世的幾天前中風,夫妻兩人協議一起服毒自殺,結果自殺計畫失敗,反而造成他們長期的胃痙攣。

 

  格里馬迪的妻子於1834年去世,而格里馬迪變成憂鬱失意的酒鬼,獨自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幾年,最終在1837年於家中床上去世。格里馬迪人生末期的境遇,使他在公眾眼中成為另一個角色:悲傷的小丑。格里馬迪的遭遇恰恰說明了喜劇與悲劇的關聯性,如同小丑經常拿自己的痛處來開玩笑那樣。

 

《喬瑟夫・格里馬迪回憶錄》(Memoirs of Joseph Grimaldi)的宣傳海報,由當時25歲的狄更斯編輯完成。

 

  在格里馬迪去世一年後,《喬瑟夫・格里馬迪回憶錄》(Memoirs of Joseph Grimaldi)出版,這本回憶錄由當時25歲的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根據格里馬迪生前的筆記進行彙整和編輯(有時還由狄更斯代筆)後完成。儘管狄更斯主張以更具道德教化的表演來改革戲劇圈,但格里馬迪始終都是他的偶像。狄更斯的《喬瑟夫・格里馬迪回憶錄》描寫了一名藝術大師的傳奇故事,而大師的人生卻也悲情地隨著其藝術形式的凋零,而日漸走向衰亡。

 

  狄更斯筆下的格里馬迪(或許也是最真實的)是一個因為心理有打不開的結,而把自己化身為小丑的人。《喬瑟夫・格里馬迪回憶錄》是一個關於創傷的故事,它提到了格里馬迪童年時期遭到父親虐待的可怕場景,狄更斯寫道:「當父子同台表演時,父親立刻撲向兒子狠狠地揍他一頓。觀眾都以為這是安排好的玩笑橋段,第二天的日報甚至還寫著『看到一個孩子如此自然地假哭,真的是太厲害了』。」格里馬迪也是一個心神不寧的人,他會「啜泣、放聲哭泣,忍受猛烈且難耐的痛苦」,當其他演員擔心他無法演出第二幕時,他都還是會回到舞台上,總是準備好「在必要的時候重新振作起來」。

 

  戲劇評論家湯瑪斯・古德溫(Thomas Goodwin)在1887年的個人回憶錄中,提到了格里馬迪曾經求助知名外科醫生,希望治療自己的憂鬱問題,醫生建議他追求「放鬆與娛樂……可以到劇院欣賞戲劇;或是去看格里馬迪的表演」,而病人無奈地回答:「唉,這對我毫無用處;因為我就是格里馬迪。」

 

格里馬迪之墓。

 

  格里馬迪利用自身的憂鬱達到藝術效果,如同他所製造的恐怖小丑形象。格里馬迪發明恐怖小丑並非偶然,而戈登認為狄更斯也推了一把,他發現並傳達了格里馬迪內心的黑暗面。在《喬瑟夫・格里馬迪回憶錄》出版的前一年,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描寫了自己的「小丑恐懼症」,其中一名角色碰見「駭人景象」,因為一個演員穿著「滑稽可笑的小丑服」。在書寫格里馬迪人生的最後一年時,狄更斯描繪了一名垂死的小丑:「臃腫的身體與萎縮的雙腿……呆滯的眼神與抹在臉上厚重的白色顏料形成可怕的對比:裝飾得奇形怪狀的頭,癱瘓而顫抖的瘦長雙手被白色油彩塗得粗糙。」

 

  格里馬迪的天才之處在於創造了這個表面滑稽的角色,它具備狄更斯所寫的「任何形容詞都無法表達的醜陋與非自然樣貌」。如果說小丑曾經是「鄉巴佬試圖在大城市生存」的形象代表,那格里馬迪就是把怪誕推向極致的關鍵人物。小丑就只是小丑,他沒有象徵誰,沒有代表誰,也沒有任何意義——或許這就是它為何恐怖的原因。小丑是我們所有人赤裸人性的化身。

 

 

原文出處:Jstor

 

你可能會喜歡

二戰英「熊」:波蘭第2兵團第22砲兵運補連下士佛伊泰克的故事

1968年,庫柏力克預言2001年大家都能潛入夢境

古希臘人認為愛情有六種

如果不想罹患認知症,我們該睡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