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經歷政權更替、離鄉背井打拼和科技資訊不發達的年代,早期台語歌常訴說著思念和分離,種種的哀傷情緒加上悲淒的旋律,在早年生活困苦的人們心中產生共鳴。「不唱台語歌不酷」推薦幾首膾炙人口的台語老歌。
1938年,填詞人陳達儒與作曲家陳秋霖(另一說為郭玉蘭女士)共同創作的台語歌曲〈南京夜曲〉,後來改名與歌詞為現在為〈南都夜曲〉。原歌詞內容敘述一名南京女郎在情路上的不順遂與悲哀,也描述遠在中國的紫金山、秦淮河等知名景點,很有可能是陳達儒旅居中國期間的親身經歷。
至於為何改名和歌詞為台灣鄉土風味的〈南都夜曲〉呢?有一說是二次大戰後,因為一位官吏聽見此曲,認為原歌詞內容有引述南京國民政府的嫌疑,陳達儒知悉後便將南京改為南都(台南的雅稱為府城、南都),也將歌詞中的秦淮河、紫金山改為安平港、東平山,成為現在為人所熟知的〈南都夜曲〉。由於作者已經過世許久,真正的原因我們也不得而知,成為永遠的謎團。
〈港都夜雨〉是台灣歌謠作曲家楊三郎在1951年於基隆擔任樂師時所寫,因為經常下雨的基隆引發了靈感,創作出這首〈雨的布魯斯(Blues)〉演奏曲。而後在樂團演奏時相當受歡迎,樂團中另一名手風琴樂師呂傳梓,覺得如此美妙的歌曲卻沒有歌詞實在可惜,因此在經過楊三郎的同意後,經音樂家王雲峰修改完成。寫下繁忙的基隆港裡,多情的水手離鄉背井最終選擇以大海為家,心靈空虛的漂泊陌生且多雨的基隆,哀怨著「港都夜雨那抹停」。
80年代流行於民間的台語歌曲〈舞女〉,1985年由俞隆華作曲填詞完成,並交給歌手陳小雲演唱,歌詞描述歌舞女郎這個職業背後的悲慘情況和心酸,以及台灣燈紅酒綠的夜生活。當年由於歌詞內容描述舞廳及飲酒,還在戒嚴的政府認為此類歌曲會敗壞社會風氣,使民眾染上惡習,因此被列為禁歌。1987年台灣解嚴後才得以解禁,重新被世人傳唱。
有許多台語老歌的意境和傳達的內容,往往不亞於當時的流行歌曲,但早年卻常因為政治因素和對台語實行的打壓政令受到許多限制,許多歌曲因而不能播送,多數詞曲創作者、唱片公司、歌手也因此失去舞台,重重的扼殺台語文化的發展空間。即使台語文化百年來經歷了許多風雨飄搖的年代,但也憑著它堅強的韌性,始終在台灣文化的各個層面屹立著。
音樂資訊
江蕙-〈南都夜曲〉
吳晉淮-〈港都夜雨〉
陳小雲-〈舞女〉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