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報主義的復仇天使:《少年法庭》

 

「為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特制定本法。」
─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

 

《少年法庭》碰觸一個敏感的主題:因為罪犯是孩子就要原諒他嗎?

 

文|張茵惠

 

  韓劇《少年法庭》圍繞著一個有些異樣的主題,過去曾經是明日之星的優秀女法官沈恩錫轉調到地方法院少年刑事庭,然而她卻在對外受訪時指出,之所以選擇擔任少年法庭法官的理由,是因為「極度厭惡少年犯」。

 

  有鑑於此,她總是給予觸法少年最嚴厲的裁定,絕不寬貸。但這不表示她只是隨意地使出嚴刑峻法,她為了搜尋證據而壓榨自己,天天加班到深夜。儘管如此,她還有一句名言:「少年犯就是不會改。」這樣的態度貌似違背常理,如果少年犯不會悔改,也不值得寬恕,那麼全世界的文明國家都不該像現在這樣設立少年法庭,而應把少年當成成年人一樣處刑才對。

 

  這恐怕也是一般大眾對於少年犯下重大罪行時的看法,如果少年殘酷地殺了人,很少人會因為他/她年紀尚輕而認為還有矯治的空間,反而會認為年紀這麼小就如此邪惡,不現在處理掉只會貽禍世間。

 

特立獨行的少年庭法官沈恩錫,走在危險的極細鋼索之上。

 

  因此,法官這個職業在大眾文化中的描述其實是尷尬的,他們經常被描述成冷靜、威嚴、不帶有個人情緒的樣子,因此觀眾很難同理他們──沒有人有辦法同理一個因為職業要求而不能流露出情感的人。而如果法官流露出太多的情緒,無論是正面或者負面,又會讓人質疑他們的中立性,甚至會認為話太多的法官只不過是譁眾取寵的小丑。

 

  《少年法庭》描述了一個介於這兩者之間的特立獨行法官,她對於觸法少年有成見,對於犯罪受害者有同情,對罪行本身有仇恨。但是她做的每個決策,都是出於合法的手段跟周詳的證據,至少大部分時候是如此。法官沈恩錫走在危險的極細鋼索之上,嫉惡如仇與深文周內不過只是一體兩面。

 

  她執行著她認為的正義,《少年法庭》影集中打從一開場駭人耳目的兒童分屍案就是改編自在仁川發生的真實案件,之後又巧妙地引用改寫了其他四個引發南韓社會爭議的少年罪案。劇組高明之處,在於非常精細地串起了觀眾的義憤之情,並且透過一個讓人感興趣的非典型法官,搭配其他刻意描寫得保守、普通的配角,順利推進劇情。

 

  就戲劇性來說,《少年法庭》無庸置疑是好看的影集。然而若要說有什麼不足之處,則在於它仍然具有南韓犯罪司法類戲劇常見的通病──關於法律攻防的描寫毫不出色,主人翁的價值觀傾向迎合民粹主義,以及把所有社會問題都歸咎到親子問題、尤其是母親一個人身上。

 

本劇改編自許多南韓實際發生過的社會事件。

 

  《少年法庭》裡經常透過角色之口,說出「這是我看過最豪華的辯護團隊」等台詞,暗示某些少年犯背景雄厚,甚至刻意塑造出「少年法庭法官孤軍抵抗律師團」的悲壯印象。但是,如果這真是如此厲害的辯護團隊,影集裡對於辯護律師提出的法律對策描寫卻是少的可憐更弱的可憐,實在不了解花大錢請律師只能提出這麼一點貧弱的辯護到底是為什麼。既然是法律影集而非偵探影集,辯方論點強大一點,至少製造出合理懷疑的攻防轉折空間,應該是觀眾合理的期待,但卻沒有發生。

 

  另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劇組花了很多時間在拍受害者家屬悲傷哭泣,尤其是母親,但對於加害者內心,乃至加害者家屬的描寫卻明顯不足,通常僅只是隱約暗示父母不夠關心子女就結束了。這讓人非常困惑,像是少年犯罪者這麼引人注目的主題,劇組卻不想、或者不願讓觀眾看見少年那一方更多的刻劃。難道是希望觀眾盡可能避免同理少年,而盡可能去認同主角沈恩錫法官嗎?又或者,以南韓社會的氣氛,光是試圖描繪加害者可能也有人性,就會引發抗議了呢?

 

雖然有抱持不同觀點的對照組,但很難說立場是平衡的。

 

  最後一點是,雖然沈恩錫法官是個有非常意思的角色,演員也演得非常精湛,但這個角色之所以變成這個樣子的理由,卻非常老套無聊,就是網路上酸民常說的:「死的是法官家裡的人就不會這樣判了。」換句話說,這種角色設定其實體現了南韓法律戲劇無所不在的基調,大聲疾呼現狀不合理,但用以打破不合理現狀的方式,通常就只是迎合民粹。

 

  因此,沈恩錫法官成了高舉寶劍的復仇之神,她幾乎全知全能,只有一個純粹的動機,而且對於自己內心的仇恨毫無歉意。她不了解也不需要了解少年犯內心的世界,因為面對這個腐敗失能的世界只需要切除長蛆的傷口。少年是可割可棄,甚至是該割該棄的,因為「他們就是不會改」。

 

 

 

影集資訊

少年法庭》─Netflix,2022

你可能會喜歡

信得不夠才會懷疑自己不幸福:《佛州傳銷之神》

《創造安娜》:雖然頻頻提到藝術,但都提得不怎樣

《茉莉的最後一天》:我殺死了我的孩子

《三體》:一則「中國拖累全世界」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