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是日常裡沒法掌握的事:《美國女孩》

 《美國女孩》劇照。

 

  日常著實是個弔詭詞彙,它的定義時常糊成一團,隨手可抽的塑膠袋裡裝滿了帳單、飲料罐和限時動態,雜亂統括為日常,但向內翻找,我們很難找出什麼能和人炫耀或注目的東西。這一大團的混雜(或精采)是我們在日夜生存間所見的所思所感,同時他人也藉此洞窺我之所以為我,觀看與被觀看之間,有處奇異的緩衝地帶:我們為什麼要觀看他人的日常?這裡面有什麼值得令人探究的秘密?

 

  日常,同時也是《美國女孩》最初讓人嗅聞到的感覺。在電影系譜中或有人連結到是枝裕和那溫潤潛沉的敘事底蘊,有著類似的鏡頭語言;或者得獎及創作經驗相類同、陳哲藝所指導的《爸媽不在家》,他們的首部長片都脫胎於個人的成長經驗,或近或遠的挪用過往記憶,甚或是,藉由電影重新回到封鎖於時光琥珀中的情感和遺憾。《美國女孩》的劇情,就相當於是導演阮鳳儀自身的成長史,她出身於新店區,七八歲時隨著母親、妹妹遷往美國居住,後因母親罹癌而全家搬回台灣,劇中主角梁芳儀就這樣隨著航線拉扯,兩地之間,她既不屬於美國,亦不根植於臺灣,反而困在一處無法安放情緒的尷尬界域。

 

  乍看之下,《美國女孩》涉及到的情節線雖多,青春女孩的校園磨合、家庭母女的情感對話,兩地身份的磨合和自我認知,彼此卻又以自然姿態纏結,並不顯得為情造文過度造作,鏡頭裡呈現的就只是一位困宥於當下時空間環境的青春期少女所遭遇到的焦躁和不安,角色的立體陰影多過於情節刻意挖鑿的渠道,水到渠成是先有漫溢流淌的水、先有那些自然漾出的心緒景況,劇情反倒後退,讓觀影經驗可以用透明來形容。

 

  也唯有在這樣的透明當中,我們才得以清楚見到劇中各個角色心中的懸浮物,那飄浮在生活裡始終無法濾清的情緒。之於母親,是面臨罹患乳癌而來的生之焦慮,死亡不斷滲透進各種日常對話,一不小心就導向自暴自棄的結論;之於父親是想辦法承擔起家中捉襟見肘的生計問題,同時在母女之間的摩擦之間取得平衡。之於主角梁芳儀,最重要的則是面對日常生活持續不歇的轉換和異變,她始終沒辦法處在一種熟悉的安定感之中,熟悉的朋友遠在美國無法聯絡、熟悉的台灣校園生活已是多年前、熟悉的家庭也因癌症和遷居而有了新的相處型態。

 

《美國女孩》劇照。

 

  日常對於梁芳儀來說何其陌生,雖偶爾有嶄新腳踏車和童年中的甜蜜冰淇淋,但更多時候是總是摻雜了某種異質性、摸起來有些粗礪感,是若不小心擦到柔軟皮肉,會裂出血紋的那種疼痛。這也是《美國女孩》從大議題延伸至小事件的永恆命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那些生活中無法掌握的事物,可能或大或小,稱之意外或命定,日常生活中的陌生感始終存在。為什麼當年要把我帶去美國,父母有問過我想要當美國人嗎?為什麼又要從美國回來,無法繼續過熟悉的生活?為什麼癌症會找上母親?為什麼?……推導到最後,這個問號會扣回原生家庭,我所誕生的地方也是我無法掌握的,而母女恰好是故事中最為緊繃的衝突核心,往往日常對話沒說幾句,就用憤懣情緒相互潑灑,母親因為死亡迫在眼前而敏感頹唐,那些關於親愛家人的日常瑣事既提醒她要努力活下去,卻又同時有情緒上的耗損,女兒當下沒辦法、也無從覺察這些氣話從何孳生,死亡在梁芳儀眼中只是母親毫無新意的威脅,在無形中不斷累積情感壓力。

 

  有場戲很印象深刻,不過兩三分鐘,也是從母女的日常對話開始,為什麼妹妹不在家,因為疫情關係你接下來不要去學校了,接著是重複多次的爭吵對話,爸爸開門回家,問說怎麼了,試圖調和彼此,起先幫女兒說話,勸勸媽媽不要這樣說話,但當女兒回應「她根本沒有要好好活著」時,卻換來一個響亮巴掌,媽媽上前安慰躲到房間裡的女兒,女兒不領情,跑出家門。這次調動精準體現了家人之間難以廓清的厭與疼,大多都稱不上仇恨,不過是因為太靠近而氣惱埋怨,沒有誰想要故意傷害誰,只是因為太過遙遠而聽不到彼此的匱乏呼救,而難以將心裏的愛毫無羞赧地掏出來。爸爸、媽媽和女兒流轉在各自承擔的責任、困頓和追求之中,很多時候這些缺口無法嵌合、甚至彼此齟齬衝突,而我們都忘記這些拼圖有旋轉的可能。

 

《美國女孩》劇照。

 

  人們可以掌握的事情並不多,如同梁芳儀逃離家後去找那匹心念不已的白馬,也不肯照著她夢想裡擘劃的那樣奔馳,那是一次希望落空的哀愁,是一種很青春情懷的急哭。為什麼你不這樣做呢?為什麼這事情就不能照我想的那樣走呢?成人世界有上千種說法去解釋成住壞空,年輕的自己卻只能眼睜睜地盯著那個落空、那個無比巨大的空洞卻不知所措。那是為什麼這裡的急哭眼淚讓人感到無比揪心──我們已經無法再流,不再因夢與現實的裂隙而著急而軟弱。

 

  終究還是要回到日常,無處可去的梁芳儀被警車載回家中。妹妹從醫院回來後的某天,她央求挖耳朵,躺在媽媽的腿上時她這麼說,「妳不要死好不好」,聽來熟悉,「根本沒有要好好活著」翻轉之後,其實就是渴求母親能夠努力、好好的活下去,愛憎話語竟是一體兩面,時間會證明其實我們都很誠實。

 

  回歸篇首,《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再度復刻的童年,從記憶裡召喚出的一段遺憾與眷戀,只是這不全然等同於第一視角,在拍攝籌備過程中,她有更多機會拉遠去回望當初為什麼會是這樣,為什麼媽媽會回到台灣、為什麼當初她會這樣說話。換句話說,她也正在觀看自己的斑駁日常,試著從中挖掘出一些什麼、阮鳳儀和梁芳儀成為彼此互涉卻又不全然相同的經驗,而這正是我們為什麼要觀看日常的一種解答,那像一面有些模糊的鏡子,隱隱約約,我們的生命經驗有著既視感,在重疊和錯身之間,我剪裁我更清晰的輪廓,然後回到稍稍有點不同的日常。

 

 

電影資訊

美國女孩》—阮鳳儀,2021

你可能會喜歡

有些人不懂什麼是溫柔:《家人使用說明書》

誰會在乎扯下睪丸有多痛?《國際橋牌社》與沒有命運的人

獻給每個人擁有的母親們:《長橋》

今年最被低估的電影:《哈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