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感不是對正確對象的關懷:《偶然與想像》

這之中具有某種真誠,提醒了我們去凝視、去傾聽、去思考電影的必要性。 

 

  作為一部三部短片合輯,《偶然與想像》具有強烈的一體性,以文學感貫通了三個故事。什麼叫做文學感?文學感不是對於鄉土或者是性少數族群等弱勢的關懷,而首先是在最既成最俗爛的共通語言裡,找出自己的言語,而這也是濱口竜介這部電影的魅力之處,他藉由語言,讓觀眾看見了言語,看見了活人們。

 

  就故事本身來看,三段故事似乎都極為簡單,例如第一段故事裡一個女孩向另一個女孩告知自己認識了一個男孩,並訴說兩人的魔法般的歡樂時光,而另一個女孩卻在女孩下車後打車回該男孩的公司,原來她就是男孩過去劈腿的前女友,而她要給男孩帶來二選一個兩難困境。

 

  第二段故事是關於一個已婚女孩因為一個男孩而決定幫他去誘惑不給過的教授,進行桃色復仇,然而卻在復仇的過程對該文學教授產生了欣賞之情,甚至原本要拿來復仇的該教授小說朗讀內容也成了該教授渴望的禮物,兩人於是欣然告別彼此,女孩卻因為不慎寄錯郵件,導致教授失業以及自己的離婚,並在多年後與當年要自己進行誘惑的男孩重逢。

 

  至於第三段故事則是兩個中年女人在手扶梯巧遇,並發現對方是自己昔日同學,當然在經過一番交談後驚覺對方其實並非是自己以為的那個人,然而卻也因此藉由雙方對自己印象的人的扮演彌補了高中的遺憾。

 

《偶然與想像》劇照。

 

  乍看之下三段故事大不相同,但實際上都圍繞著「偶然所開啟的想像」來進行。有別於許多號稱「文學感」或者「文學改編」的作品,濱口竜介並沒有讓角色說話文謅謅的,相反地總是在講相當具體的事情。無論是第一個故事裡女孩對另一個女孩所傾訴的、那種遇見陌生人卻一見鍾情且深入靈魂的言語交流所帶來的快感,又或者是另一個女孩去找前男友時,那種既挑釁又親密的姿態,都藉由私人的言語傳遞給觀眾。如果說電影時常滿足觀眾的窺淫欲,讓觀眾看到日常所不能見的事物,濱口則更上一層,讓觀眾看著與聽著裡面角色的話語與說話的姿態,自行腦補出沒有被影像化的畫面,如同閱讀文學作品那樣獲得快感,不同的是,觀眾自己閱讀文學作品時,腦中的聲音是自己腦補的,可以是任何人的聲音,然而濱口的卻像是廣播劇那樣可以讓演員展示自己聲音演技,甚至還會動用到表情演技,以確保觀眾回到當下演員的表演。

 

  而從第二段來看,濱口對於自己這樣做的效應也是瞭若執掌,所以便有了第二段文學教授對前來誘惑的女學生的坦承,關於自己在小說裡放入情色橋段導致當初評審們的爭論,而這也指向了本段女學生的問題所在,她是個性愛成癮的女人。然而她在此所遇見的文學教授,卻是對肉體性愛厭倦,意淫成癮的男人,所以女學生本想用朗讀帶動文學教授對於肉體性愛的渴望,卻意外在這過程就滿足了他。但是濱口並不是一個只重視一邊世界的人,他的這部作品並不是關於意淫最高的讚揚,所以最後女學生與文學教授達成約定,如果教授要她剛剛朗讀時錄下的錄音檔,就要至少用這個錄音檔打一次手槍,這樣的安排也讓本片少了些埋首紙堆重視頭腦,鄙視身體的知識分子的臭味,也避免了濱口竜介在指出不在場世界的美麗與誘惑時,貶低在場世界的必要與重要。正如第一段故事裡,藉由鏡頭縮放,我們看到女孩思考了如果公開自己與男孩的舊日戀情,自己的朋友與這個男孩可能都會離自己而去,於是最後她選擇裝做不認識,以不當電燈泡為由離開咖啡館,她在兩個世界間選了一個,讓一切繼續延續下去,而非僅是活在想像中。

 

  而關於兩個世界的象徵,電影第二段,作為文學教授公私領域分明的門以一種「不分」的形式被敞開著,因為門是打開的,所以經過的人反而不會只聽見裡頭的話與而去進行不必要的想像,他們會看到一個女孩拿著教授的書在朗讀,而不會去腦補師生的不倫肉體接觸,而由於如前所述這個文學教授是一個意淫成癮的人,僅僅是從語言裡取字編織的私人言語,透過女孩的口腔說出,就可讓他興奮,因此門根本就沒有關上的必要,濱口竜介又一次很經濟的只用一道門就說明了文學教授的性格以及性僻,這甚至比此前誇張的《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做的又更好了,濱口竜介不再需要兩個長得一樣的東出昌大來展現兩個世界的選擇這件事,並以此推出選誰根本並非重點,重點在於認清自身慾望,只有慾望是醒來與睡著都不變的東西。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之後在第二段故事裡發生了什麼?原本性愛成癮,被男孩驅使去陷害教授的女孩,多年後與男孩重逢後,不顧男孩要結婚的消息,仍給他留下聯絡方式並吻了他,而這個轉變並非是在此前,而是在車上完成的,她突然想通了,而這種對慾望的認清,也讓她脫離了不斷被該男孩壓制與指揮的窘境,因為實際上指揮他的並非作為另一主體的該男孩,而是她自己那不被正視,且被壓抑的慾望,這難道不就是《睡著也好醒來也罷》裡朝子最後看著河流告訴自己曾背叛的男友亮平,兩人房子前這條河並不髒而且很漂亮嗎?

 

  當然,這也是更早的《歡樂時光》就出現的,關於自身慾望的正視以及那種對原有世界破壞的衝動的不再愧咎,片中作為家庭主婦的小純因為丈夫長期與自己的疏離生活,決定要與丈夫離婚,也帶動了片中其他女性對自己生活秩序的反思與行動。濱口竜介的跳脫這類男女故事窠臼,男性的錯誤並非外遇或者是對妻子的暴力等常見狀況等對家庭秩序的打破,而是對一種糟糕家庭秩序的維持,這種糟糕家庭秩序走到了一種僵固的狀態,夫妻之間缺乏真正的對話,而只是功能性的說話,也就有了後面法官質疑整起事件小純說「夫妻之間沒說話到底是怎麼回事?」而小純則解釋她指的並非是那些生活中的功能性對話。

 

  小純這個角色開了頭之後,就在差不多在電影一半的部份,消失在片中,片中的角色也不斷用言語試圖展開「對話」,這種對話旨在反抗無意識不斷重複的日常秩序,是用言語(Speech)反對語言(Language),因為語言是集體的共識,而言語卻是私人的歧出,而如果說《歡樂時光》、《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再到這次的《偶然與想像》有什麼一脈相乘的東西正是這種對語言與言語的思考,語言使人交會,卻也讓人消融在集體之中,反而出自語言的言語才能讓人到達彼此的心靈。

 

《偶然與想像》劇照。

 

  但《偶然與想像》的第三段卻是濱口竜介首次對自己電影裡這種「心靈阻隔」的狀態找到一個意象,那就是受現實生活所啟發的「疫情」,疫情電影不只是表面上口罩或者禁止接觸的符號,其內核總是關於人與人疏離,猜忌,混沌的狀態。然而濱口卻刻意沒有採用人與人接觸的「病毒」而是採用機器與機器接觸的「電腦病毒」,其原因是他想要塑造一個強迫人與人接觸的狀態,因為透過機器的相接,人私密的資料可能會被洩漏出來,但人與人接觸的狀態,卻會反而讓人與人「心靈阻隔」的狀態被暴露出來,開頭女A多年後參加的同學會就是這麼一回事,其實她根本很多人都不認識或者早就忘記,在會場沒認識幾個人,更是早早離開。

 

  接著濱口竜介就安排了女A與女B的相遇,對上眼「認出彼此」的兩人侃侃而談自己的日常,並且能相互應對,觀眾也就相信她們真的是當年的同學,直到女B發現女A似乎要對自己講重要的事情,而發現自己好像不是對方認為的那個人時,觀眾也才警覺過來原來前面只是濱口「日常語言對話」的一次展現,等到雙方重新調整彼此的認知後,才總算有之後的「私人言語對話」,而這又反過來解釋了第一段那個跑去前男友那邊試圖挑釁與挑逗前男友所謂「陌生人初見就交心的魔法時光」這概念的原因,因為你怎麼能確定自己的感覺是對的還是只是一種巧合產生的錯誤認知?

 

  至此我們會發現第一段與第三段幾乎是相反的結局安排,因為第三段的兩人因為發現彼此的「真相」才能真正交心,扮演彼此心中的他人,救贖彼此的遺憾。而第一段女孩所做的選擇則是繼續隱藏真相,讓自己前男友自己選擇之後要不要與自己閨蜜說明真相,又或者活在不踏實的幸福幻覺中,這是她的溫柔,也是她的殘酷。

 

  當然與此兩段都不同的則是第二段裡因為意外發錯email,被迫面對自己不適合婚姻、無論婚姻多美好的女主角,如前所述這樣的角色之前濱口就處理過了所以不再多提。

 

  但如果說要從這三段裡下結論《偶然與想像》魅力何在,那就是本片中濱口竜介承先啟後,有意識地處理「說到心坎裡」的「私人言語對話」,指出日常幸福「幻覺」,讓觀眾窺見角色「真相」。而且因為他做得很成功,儘管充滿許多「偶然」,觀眾卻不會覺得一切過於虛假或者生硬。因為這些「偶然」是濱口竜介精心塑造的,讓角色更加認識自己的情節,而這之中具有某種真誠,提醒了我們去凝視、去傾聽、去思考電影的必要性。也提醒了我們電影並非僅是一種把不在場的東西帶到眼前的娛樂(比如眼前出現兩隻你一輩子都不會遇到的巨大怪物之打鬥),更是讓人從眼前的娛樂,去召喚不在場的想像的,具有自返性的一門藝術。做電影的人不是一等的,看電影的人也不是三等的,而只不過是一條線上不同時間點的同一人,當我們在看電影,不只是在看他人的故事,他人的人生,他人的慾望,也是在看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慾望。在公共的語言中,聽見私人的言語,才可能認為電影是為我們(作為個體的「我」的集合)而拍,才會高高興興的拿出鈔票,前往支持,而非基於一種為了產業興亡而含淚買票的悲壯卻不偉大的情懷。

 

  「我個人不會對國家不幫忙感到不滿,但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大家真的覺得預算低就做不出電影嗎?」

 

  拍電影的人唯有這樣的認知,才能夠生產出如《偶然與想像》這樣讓人感到「客製化」的優秀商品,而非那些缺乏自省能力,自我陶醉,自我崇拜,如流水線上千遍一律的噴出,還不娛樂的垃圾。

 

  更進一步說,如果說想要為了產業,那更該好好學習濱口的這部《偶然與想像》,特別是它如此經濟,卻又能令人如此有感,便宜卻一點也不廉價,勝過許多號稱大成本大製作,調動各種工業力量,卻在基礎層面就亂七八糟的作品。本片完全就是一部你可以想像用更多錢去拍,但似乎不這樣做這部片就已經很棒的作品,因為它在基礎層面上已經做的再紮實不過,撇除因為自己票房自鳴得意不知長進的「商業片」作者,有的藝術片作者也時常有自鳴得意不知長進,甚至更糟的因為自認從事「藝術」片,自我陶醉與自我崇拜的症頭,而讓自己陷入更深層的「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幻覺中,但濱口竜介的作品卻透露出他絕非這樣的作者,他毫不滿足且持續進化,故也令人期待他之後的《在車上》。

 

 

 

電影資訊

偶然與想像》(偶然と想像)—濱口龍介,2021

 

你可能會喜歡

謊言布達佩斯:《自殺X檔案》

成為一個民謠歌手:被時代所低估的Dave Van Ronk

歐洲文明秩序的前瞻戰略家:《波蘭國父畢蘇斯基》

海洋危機抑或是人類的毀滅:《獵殺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