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電幻物語》:他們被迫選擇無法成為「大人」

《青春電幻物語》劇照。

 

  「選擇你想成為的人」,這樣的一句話對他們十幾歲的他們來說,或許就像是一句笑話:由「大人」的眼光來看,這些孩子幼稚地只懂得互相計較,卻也比更多大人成熟地知道,世界很美好,但也很殘酷。電影裡,對逐漸淪陷於這般現實的「孩子們」而言,正是因為看過陽光、大海、正直的人,才能忍受或不能忍受黑暗、泥沼與絕望。

 

  然而對於這個存在著一體兩面的世界,他們是沒有權力拒絕的。幼小的心靈還跟不上迅速成長的肉身,更別說是動盪的社會。隨著 1990 年代初經濟泡沫化,日本經濟倒退,此後進入了「失落十年」的平成經濟大蕭條時期。在此前的 1950 到 1970 年代,是日本高度經濟成長、足以造就「日本第一」之信心的時期;那時人們日夜笙歌,殊不知隨著慾望膨脹,社會也迎來一場爆破。1993 年所發生的戰後首次政黨輪替,不僅是長期日本 55 年體制(五五體制)以來的首次政權交替,更是保守陣營與認同分裂的開始;如 1995 年的村山談話所示,保守陣營原以重視日本文明與傳統為大旗,但卻在 1991 年冷戰結束後,被迫承認日本的戰爭錯誤。

 

  於是整個日本陷入錯亂:是發動戰爭的罪人,還是捍衛自身民族的英雄?日本在戰後長久以來缺乏主體性的問題,內化為人民個體心中對於過去、未來與現在的困惑。電影裡的霸凌、援交、強姦、自殺,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當時甚至是一個會出現隨機殺人事件的社會,其中 1995 年的東京地下鐵沙林事件便是著名一例。雖然原著小說與電影皆未針對當時日本的社會氛圍描寫,但依然可從情節中略知一二:家庭疏遠、少年與少女的犯罪、校園霸凌、身懷鉅款的路人。

 

《青春電幻物語》劇照。

 

  而在這樣的混亂之中,只有她的聲音是救贖。

 

  原著名為《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其實也是追尋著她的少年的一切。他不是唯一將莉莉視為救世主的人,可是只有他面對著這個名為「津坂/蓮見雄一」的人生。偷竊是他與莉莉周之間的珍貴儀式,「我想要千真萬確『屬於我』的東西。不會被任何人碰觸、只屬於我一個人的東西。」懷抱著這樣的欲望,少年也成為粉絲網站的版主,只有在那,他才可以是他。正如莉莉周所唱:

 

I wanna be just like the sky,

Just fly so far away,

To another place

To be away from all,

To be one,

Of everything

 

I wanna be just like the sea,

Just swaying in the water,

So to be at ease

To be away from all,

To be one,

Of everything

 

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青春電幻物語》劇照。

 

  電影裡,少年欺負少年的畫面,對部分觀者而言可能過於真實而虛假。然而,正如少年們在小島旅遊時可以興奮張望,又可以恐慌流淚的眼,搖晃不已的畫面或許就是他們看到的世界。真實的意義,即在於它是對世界上一半的人來說,不可言傳的事物。如果知道不會被相信,為何要冒險成為世人眼中虛假的「被害者」?於是這般無處宣洩、缺乏表達語彙的不滿跟無奈,便形成一股觀影時的張力,觀者感到壓抑卻仍好奇:如果青春無解,那還有什麼值得相信。

 

  如果成為大人的過程中必須面臨抉擇,那誰才有資格選擇?20 世紀末期網路興起,揭示了從彼時到那時,寂寞年少者皆在其上取暖的命運。不論是青猫還是 Philia,所有自認為熟悉真相的使用者,原來也是距離真相再遙遠不過。因為年少血氣,所以方剛;然而在虛擬空間裡的仗義執言,在現實的拳頭面前也不過空話。尤其主角雄一漸漸看著「昔日好友」星野的墜落、「非普通戰友」津田的離去、「暗戀對象」久野的自棄,他心中必定疑惑:長大了,就有選擇的資格嗎?

 

  成為天空、成為大海,或成為一道旋律,原來從來不是操之在己。青春之所以殘酷,在於其短暫的絢爛與淒美的不可回溯性;好像成為了大人的我們,只能默默走出電影院,再次回歸「日日正常」。

 

 

 

電影資訊

《青春電幻物語》(All About Lily Chou-Chou)-岩井俊二,2001

你可能會喜歡

畫可以是美的,死刑犯的畫則不行:《惡之畫》

當性是一種反美好的指標──閱讀李滄東《生命之詩》

她如何願意往黑暗走去:《在黑暗中漫舞》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陽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