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字典裡沒有藍色,因為陽光普照

一些語言有單獨的詞彙表示「綠色」和「藍色」,但有些語言卻沒有這種區別,將藍色和綠色說成同一種顏色。

 

  顏色是一種光譜:紅色從橘色逐漸變成黃色,綠色從綠松色逐漸變成藍色。然而,不同的語言卻以不同的方式表達顏色:一些語言有單獨的詞彙表示「綠色」和「藍色」,但有些語言卻沒有這種區別,將藍色和綠色說成同一種顏色。

 

  里昂第二大學的演化語言學家丹・德迪烏(Dan Dediu)問道:「問題在於,為什麼?」他跟同事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在陽光照射越充足的地區的人所說的語言,越可能將綠色和藍色混為一談,也就是語言學家所說的「綠藍」(Grue)。研究團隊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長期接觸陽光的日照影響:大量陽光引起了「水晶體褐變」(lens brunescence)的情況,使人們難以區分這兩種顏色。

 

  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該研究共同作者阿西法・馬吉德(Asifa Majid)指出,不同語言之間的顏色詞彙差異,晶體褐變只是眾多理論之一,還有一些理論認為原因是環境:生活在大面積水域(如海洋或湖泊)附近的人,更可能使用一個單獨表示藍色的詞彙。如果一些文化開始用難以製造的藍色顏料染衣服,也可能促使「藍色」的詞彙出現。

 

演化語言學家發現,陽光照射越充足的地區,越可能把綠色跟藍色當成同一種顏色。

 

  研究團隊收集了除南極洲以外各大洲142個族群的數據,涵蓋了韓語和阿拉伯語等廣泛使用的語言,以及澳洲和亞馬遜地區僅幾百人使用的語言。科學家記錄了每個族群主要語言所使用的顏色詞彙,然後收集了可能影響詞彙發展的因素,包括陽光照射時間,以及與湖泊等大面積水域的距離。他們無法找到關於染色技術歷史的全面資料,因此他們使用人口規模來代替:人口越多的群體往往擁有越複雜的技術,包括染色技術。

 

  研究團隊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結論指出,日照對於一個語言能否區分藍色和綠色具關鍵作用:在陽光照射充足的地區(通常靠近赤道,或年雲量較少的地方),比如中美洲和東非,這些語言顯然不太會區分「綠色」和「藍色」。這個結果表明,一輩子暴露在耀眼的光線之下,會導致整個族群的語言都沒有藍綠之分。

 

  但研究團隊還發現了支持另外兩個理論的證據:生活在大面積水域附近確實增加了「藍色」詞彙獨立出現的機會;人口越多的社會群體中也是如此。德迪烏指出,這意味著視覺感知、文化和環境都對一個語言的顏色詞彙有影響。

 

  語言學家已經發現證據表明,人們交流方式的微小變化會像滾雪球般擴大影響好幾代人,隨著時間過去,對語言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幾代人後,基於視覺感知與特定顏色詞彙的重要性的個體偏差,影響了哪些語言會把藍色單獨用一個詞彙表達。

 

住在大面積水域附近的人們,也比較容易發展出藍色這個詞。

 

  語言變異是語言學上的古老難題,為什麼一種語言會朝著某個方向發展,而另一種語言卻走上完全不同的方向?德迪烏指出,長久以來標準回答都很固定:「語言只是因為……所以改變了。」語言學家認為,所有語言都面臨著相同壓力,比如人們想盡可能地輕鬆交談,但同時還能被精確地理解。所以各種語言不同的發展路線,只能被解釋為純粹隨機的結果。

 

  但未參與研究的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語言學家賽門・格林希爾(Simon Greenhill)評論,近年的研究不斷深入挖掘答案,發現語言確實會因為環境或文化因素而迅速改變,他說:「我們看到了更多著眼於大局的研究,真的很令人興奮。」

 

 

原文出處:Science

 

 

你可能會喜歡

是說月經這種鬼東西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

實驗證實:玩Band會讓你腦波合流

騙人,長這麼像怎麼可能沒效?錯很大的藥用植物史

發現溫室效應卻被歷史遺忘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