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回首過去,過去就已偏離──姜峯楠《呼吸》

 《呼吸》中文版書封。

 

  過去能夠改變嗎?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們又會如何做出抉擇?如若一切已然註定,而我們的選擇無法改變結局,那麼我們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姜峯楠以質樸的敘述引領讀者思考上述的問題,同時也給出了讓人釋懷的解答。

 

  《呼吸》與上一本《妳一生的預言》一樣由數篇中短篇故事組成。雖然時間在科幻作品裡不是新穎的概念,但是姜峯楠(Ted Chiang)更著重在對「人」的解讀上。因此《呼吸》不是弘大的史詩敘事,而是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時間、真相與自我

 

  時間是人的存在方式,時間與真相有關,而真相關係到我們如何去對待生活中種種的遭遇和抉擇。〈真實的真相、感覺的真相〉以及〈商人與煉金術師之門〉兩篇故事都以不同的形式「回到過去」描繪人物在面對生命中不可更改的過往時表現出的姿態。縱然故事裡的主人翁最終都沒能改變過去,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就對人生失去希望,相反的他們重新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即便過去已成定局,回到過去只是再一次經歷傷痛,然而這項選擇絕不會是徒勞的。

 

  但過去果真無法改變嗎?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將過去視為即定的事實,當一個事物成為過去就宛如一件物品被擺放在我們身後的某處,只要回頭總能看見他們陳列在我們記憶的櫥窗之中。事實上並不是這樣,過去不是固定不變的矗立在那裡。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在《非人:時間漫談》裡恰好提到這點,當我們溯及往事,我們如何確定記憶中的過往就是真實的過往?李歐塔將過去區分為「回憶的過去」以及「追憶的過去」,前者是早已註定的時間,回憶企圖再現的是始終如一、亙古不變的原初過去;但人的記憶並不可靠,事實上我們無法完整的再現過去,我們僅僅能捕捉過去的某個片段。過去不是已然定型的事物而是在不斷的構成,因而追憶就與回憶區別開來,追憶並不還原過去而是重構過去,每一次的追憶都在賦予過去新的意義。人在追憶朦朧的浮光掠影之中逃離了過去對他的支配,我們在想起過去的同時也在忘卻過去。

 

  姜峯楠在〈真相〉的章節不謀而合的與李歐塔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他分別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真實,一種是絕對的、不可逆轉的真實;另一種是由我們的感覺所獲得的不精確的真實。這兩種真實都是我們記憶過去的方式。

 

  記憶的不可靠讓我們遺忘不堪的往事,從而我們才能寬恕自己原諒他人,如果科技能精準的再現我們的記憶,那麼是不是也就意味著我們再無法做到自我治癒?這是〈真相〉裡直白的表達出的主題,也是李歐塔在批判現代性時曲折的提出的疑問。

 

  在李歐塔看來,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彼此獨立的線性時間。過去與未來都蘊含在現在的變化之中,並且過去與未來都預示了現在必定會突破自身。為此「現在」──我們身處的此時此刻──才是至關重要的。

 

  精確的過去與模糊的過去、絕對的真相與感覺的真相,在兩種真實性之間是自我與自我的靈魂拷問。面對過去我們的無所作為並不是無力的,這是姜峯楠給出的答案。

 

  當過去不容置疑的來到我們跟前,也許我們才會醒悟到我們自以為的「成長」與「改變」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從而認知到自己當下的不足和錯誤,才能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轉變。這是蘊藏在〈真相〉之中的箴言;如果我們能穿梭到過去的時空,縱然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但我們絕不會一無所獲。我們必定會在重新經歷往事的過程中知曉新的真相,正如〈商人〉裡的主人翁在重複他註定經歷的悲劇時意外的得知了摯愛留下的話語,多年來鬱結在他心中的愧疚終於得到了寬慰。

 

  人不會在過去中原地踏步,我們所處的當下以及我們面對過去的方式必定會有所改變;與此同時每當我們回首過去,過去也已經偏離。姜峯楠與李歐塔某種程度上都回應了各自所提出的問題。

 

  科技是人與物的邊界

 

  〈呼吸〉藉由將不同的技術並置呈現,帶來了關於人與物之界線的思考。當手機、電腦、數位化的技術開始普及,大家都擔心這將會取代傳統的讀寫,結果是科技越進步人反而越來越笨。這種想法背後反映的是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數位科技與傳統的讀寫有本質上的區別。讀寫屬於人的思維活動,他不被視為「科技」,他不是人造物,他從一開始就處在主體的領域之內。

 

  但姜峯楠並不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差距,人與物之間的界線並不是涇渭分明的。書面的讀寫沒有比鍵盤和電腦螢幕更不「科技」,甚至於我們的口頭表達本身也是一種科技物。在〈真相〉裡出現的視網膜顯示技術讓思維能夠直接的「寫」,使用者只要一個念頭文字就會自動的顯示在他的視野之中。乍看之下這項技術讓人更加的賽伯格化了。當人們訝異於數位化的科技使我們越來越像個機器人,就連我們的思維也變成了一部機械,但事實上人本身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半機械物」。姜峯楠試圖讓讀者去想像,書面讀寫、口頭表達與視網膜顯示技術之間並不是全然不同的事物,他們都是一種技術物,正如視網膜顯示技術改變了人們認知事物的方式,傳統的書面讀寫和口頭表達同樣的也塑造了我們的認知,差別只在於我們從中體驗到了不同的真實。

 

  對於人與物的界線的思考促使我們去反思我們究竟是誰。當人們逐漸意識到人越來越不是人,越來越非人化,那麼到底什麼是「人」的疑問也就呼之欲出。屆時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對人的定義做出界定。

 

  在當代社會人的思維和心智被理所當然的當作是人作為人的根本。人是能夠思想的主體,有別於其他的客體。但如果思維也是一種「物」,那麼主體還是不是主體?人還是不是我們所熟知的人?如果是我們的認知使我們成為人,那麼此時此刻我們要問的是思考如何發生?認知如何形成和作用?也許認知這件事情並不僅僅是指我們狹小的大腦組織。

 

 

書籍資訊

書名:《呼吸》 Exhalation

作者:姜峯楠

出版:鸚鵡螺文化

日期:2020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豔情文學中的男性氣質:《風流浪子的男友》

誰是J.K.羅琳口中的女性?從巴黎奧運的性別風波反思性別與女性主義

不得不由雙親看顧的日本:《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

是女人,所以就要妥協嗎?《82年生的金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