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是由學者布琮任,以推介其專研領域「海上新清史」為主要目的所寫的一本小書。「小書」是沿用作者本人用詞,並非對書中內容及作者付出的用心有任何不敬之意。正如作者自己所述,這本書不是一本學術專著,其中收錄的文章,更像是他個人在漫漫研究長路中的一些感想,因此在行文和格式上都不會那麼講究和嚴謹。確實,整本書收錄的五篇文章,單從目錄中連串的標題,即可看出彼此間不具有明確關聯性,而每一個主題,大概也都具有獨立發展出一個研究計畫甚至不只一本學術專著的潛力。
作者在前言花了不少篇幅,說明他之所以想要寫這本小書的初衷。而光是從這篇前言,即可看出其成書所依憑的,絕非將筆記心得彙集成書的便宜心態爾爾,而是一股將「海上新清史」這樣的概念介紹給更廣泛的歷史愛好者,甚至是將「海洋史」的內涵加以深掘與擴展的一股熱情和野望。
首先,為了定義「海上新清史」,作者必須介紹何謂新清史,而為了說明從海洋觀點切入新清史的問題意識,他也試圖釐清新清史中海洋觀點的相對缺乏。在這樣深入淺出的文字中,自認為閱讀不少新清史相關書籍的我,才第一次覺得自己對「清新史」的內涵產生較為清晰的輪廓。單從此點,即可看出作者撰寫此書的嚴謹心態,實際上一點也不下於學術論文或專著了。
說實話,最開始接觸到新書資訊時,我只對前三章有興趣。這三章分別從十八世紀清代官方區分「內海與外洋」的海權宣示、臺灣戰艦修造的政策沿革及東北海師軍事化歷程此三個切面,討論其中反映出清代對海洋治理的實質態度。光是這三篇,就牽涉了國際法(海權認知)、自然史和庶民生活史(臺灣及閩粵沿海樟樹的種類與利用型態、對當地居民的影響)、軍事史和邊疆政策(東北海防發展興衰、黃渤海地區與朝鮮半島的互動關係)等等。
除了實際內容廣泛趣味,且引用資料信手捻來,因此絲毫不會有距離感外,必得特別一提的是用字遣詞十分淺顯易懂,看得出來作者付出極大心力化用其所閱讀的文獻資料,減少過於學術性的艱澀論述以盡可能貼近一般讀者,但又不會讓具備一定相關知識基礎的讀者覺得是毫無邏輯、硬湊成的資料斷片。閱讀過程中,我數度被作者,或針對較缺乏文獻論證的部分特別加以說明和提供延伸閱讀指引,或對於礙於文體僅能點到為止的子題殷殷期許未來出現更多討論與研究,在此揭行文用字間所呈現出對知識謙遜、對學術嚴謹、對所愛充滿熱情的心態,深深感動。
而前述特點更在後三章中表露無遺,使我讀得更加欲罷不能。本書第四到六章畫風一變,將目光轉向清代對海洋物種的研究(博物學與中西思想史差異)、珍稀海產與生活型態變化(物質文化史),以及海洋文學中流露出人們對海的各種情感(文學史),這些更加貼近一般人生活,但確實也較難與一般認知中「新清史」所聚焦的內亞治理與帝國性連結在一起的主題。而作者讓人驚豔的正是在這些主題中,透過信達雅兼具的文字(文筆好到默默許願作者未來產出更多中文著作),引領我們以清代民間的視角看海洋——怎麼觀看、怎麼吃煮、怎麼描寫,從這些日常切面中試圖度量出人生存的社會與海洋間「乍遠還近」的距離。而這些有趣的討論則進一步回歸到作者在前言中曾提及的,海洋史研究的終極關懷,其實正是海洋與人之間互動關係的檢視與思考——是因為未知而敬畏,或從不得不與之共存演變為單方搾取?是藉由對高風險的探索與掌握彰顯政權的征服與恩澤,抑或在個人與特定群體中承載精神上的寄託?就像歷史長河中人類對海洋的想像始終多變,迄今亦仍存在諸多未知,此些問號代表的也是未來研究與探索的無限可能吧。在每一個當下的時空探究歷史的意義,約莫如是。
《海不揚波》讀得輕快,閱畢後反而感到有些反差感的充實,是近年歷史書籍難得的閱讀體驗。相信只要對於上述提到任一面向有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收獲到一些樂趣、觀點,或延伸閱讀的方向。而於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穫興許是自己近年在中央歐亞流連甚久後,意外地在這本小書中,找回年少時自與維梅爾的帽子相遇後,發現原來身處在世界海洋中的臺灣是那麼大啊的那份珍貴心情吧!
書籍資訊
書名:《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
作者:布琮任
出版:時報出版
日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