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刀鋒落下的時刻:《共病時代》

 

  「割腕者就像這些會咬傷自己的恆河猴,半帶恐懼半帶興奮地盼望著這一刻—當刀鋒落在皮膚上,他們可能會感受到一陣輕微的心搏過速,等到皮膚被畫開、鮮血湧出後,心搏則會突然迅速平靜下來。」

 

 《共病時代》中文書封。

 

  無聊是一種痛苦,這道理你知道,我知道,鸚鵡也知道。

 

  美國心臟科醫師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與作家凱瑟琳.鮑爾斯(Kathryn Bowers)合著的《共病時代》,在第八章「有多痛就有多快樂」比較人類與動物的自殘行為。「我該如何讓她不要再傷害自己?」「我的寶貝又自殘了。」諸如此類錐心的網路討論串,對象並不是發文者的子女,而是寵物。在美國,有寵物自殘問題的主人在網路上組成互助會,他們的寵物食物飲水都充足,但依然會傷害自己。

 

  高智商、高預期壽命的寵物鸚鵡,用一種微妙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不滿:拔毛。牠們把自己一身的羽毛用嘴拔光光,稱為「過度疏理」症。拔毛當下其實並不舒服,拔下羽毛的瞬間會感受到疼痛,那瞬間的刺痛逼迫大腦釋放腦內啡,而得到下一秒的緩解。疼痛-紓緩-疼痛-紓緩的過程一再反覆,直到再沒有羽毛可以拔為止。

 

  無可避免的衝動

 

  芭芭拉將這樣的過程,類比到人類的青少女以刀片自殘。她們在手腕或腳踝處用刀片淺淺地反覆割出傷口,每一道傷口彼此平行,形成血紅的紋路。疼痛或許使她們成癮,讓疼痛誘發的兒茶酚胺「給予身體一記猛擊──使血糖猛然陡升、瞳孔擴大,並且提高心搏率」。因此,自殘行為或許可以視為是一種對自己身體的非常規性治療,啟動身體的天然化學反應。作者描述道,「某些割腕者描述自己感受到一股壓倒性的自殘需求,同時會進入一種出神的狀態—就和有海洛因毒癮的人渴望來一針,慢跑者坐立不安地期盼她的比賽,或是一隻雙眼無神的德國狼犬舔舐自己的腳掌一樣」。但是為什麼呢?

 

  一些科學研究人員研究恆河猴習慣性咬傷自己時的心臟反應,發現牠們咬囓自己前三十秒,心跳急速增加,而在咬到自己的那一刻起心跳驟緩,產生一種平靜安寧的感受。人類的醫生與科學家最多只能解釋到這裡,傷害自己所產生的化學物質與心臟反應使得自殘行為受到正增強,但依然沒有辦法解釋人類選擇自殘而不是去跑馬拉松釋放腦內啡的原因。動物的醫生面對這群不會說話的病人,為了避免牠們因為過度疏理的強迫行為而受傷或死亡,揣測出了三個理由:壓力、孤立與無聊。

 

  物質以外的問題

 

  狗兒原地狂繞圈、貓咪咬自己的腳掌、猴子猛撞柵欄,牠們要傳遞的訊息或許類似──這世界上的確存在只靠吃飽睡飽解決不了的事情。的確,快樂不能當飯吃,但是光是有飯吃有地方睡,不足以讓上述各種動物活得開心。

 

  不開心的強迫性舉動,在動物身上被歸類為「過度梳理」,但在人類身上又何嘗不是?將門把擦拭33次的強迫症患者、過度拔毛造成禿髮的拔毛症患者、用修容剃刀割傷自己的自殘者,若「梳理」是人與社會的連接點,我們打扮得漂亮整齊,期盼被不特定多數的他人接納;那麼「過度疏理」究竟是與社會斷開的斷點,還是在病態行為中依然盼望連接於社會的表現?

 

  心理學家或者精神科醫師在此陷入的難題,恐怕不遜於獸醫。因為不管是動物或人類病患,都無力或不願說出自己真正的動機。動物不會說話,而人類通常無法直視自己內心的黑暗面。因此,《共病時代》一書的存在才具有價值,連結了我們之前可能未曾想過可以共通的概念,從而讓我們離真實答案更近了一步。

 

 

書籍資訊

書名:《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ZOOBIQUITY: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作者: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凱瑟琳.鮑爾斯(Kathryn Bowers)

出版:臉譜

日期:2013

[TAAZE] [博客來]

 

首頁圖片credit:3 0 d a g a r m e d a n a l h u s@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二手的藝術,危險:蒂許的〈Dónde Voy〉

《浴血黑幫》其實是關於與創傷症候群共存的故事

迷幻藍調歌后的孤獨悲歌:Janis Joplin

我們真的必須談談:《凱文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