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懂什麼是溫柔:《家人使用說明書》

《家人使用說明書》中文版書封。

 

文|黑川伊保子

譯|楊毓瑩

 

  人生本來就不公平。

 

  任性的人人緣很好、懶惰的人得到百般的容忍;而認真努力的人稍微放縱或懈怠一下就會挨罵,備受壓抑。父母和社會都對資優生抱有期待,所以對愈是優秀的人愈是嚴格。優秀的人也會想指責任性懶散的人,但通常只會換來一句「干你啥事」,讓優秀的人陷入不甘心的情緒。

 

  你也可以一開始就選擇不當個資優生。我很小就這麼決定了,但正確來講是我當不了。當我認知到這點,從某個時期開始我就決定不追求有權有勢的職位。因為一旦成了「厲害的人」,大家就不會輕易放過你,甚至可能對你惡意抨擊。

 

  讓人生這麼不公平的原因,就是我剛剛說的,大腦對互動(相互作用)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當有個人需要自己才能活下去,我們會感到強烈的快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無法輕易離開依賴著自己、只在自己面前展現脆弱面的伴侶。漂亮、聰明、溫柔、身材好……都是吸引人的魅力,但讓一個人真正愛上另一個人的理由,卻是因為弱點。

 

  溫柔的證明

 

  被吸引然後憐愛──優缺點兼具是建立這種極致關係的條件。如果只有缺點,就只是渣男渣女;但如果零缺點,又太乏味。

 

  我們在看每一部電視劇時,潛意識都會發揮這樣的作用。然而一旦面對家人,卻不容許家人有任何缺點。

 

  我們都害怕自己的弱點被看穿、自己的缺點被指責,既無法正視,也難以忍受。要擺脫這個詛咒,第一步就是從原諒別人做起。原諒別人的人,帶著一種「天真」的特質,覺得別人也會容忍自己的缺點,因此活得比較輕鬆。

 

  不會責怪別人失敗的人,也不會害怕自己失敗。如果你對家人的失敗感到不耐煩,請先「學習」原諒對方。

 

  例如設定一週的時間,在這週內看到家人朋友的任何缺點、懶散任性的行為都要原諒。一開始心裡可能很悶,但你會發現,對方得到諒解後或許會發自內心反省,或說些慰勞你的話,漸漸的你會喜歡上原諒別人。

 

  最後,你也能在家人面前顯露自己的弱點,並懂得體諒家人。

  弱點是很強大的吸引力。當你原諒別人,就是在告訴大腦這是「溫柔的證據」。

  從你放過自己的那一天起,人生的不公平就會消失,你反而會因禍得福。

 

  有些人不懂什麼是溫柔

 

  不過,還是有些很難攻破心防的人,無論你對他們多麼「溫柔」,他們仍然感受不到,老愛跟你鬧彆扭。這些人就像是無底洞的餓鬼,不斷要求你付出更多。

 

  我不覺得這種人可憐,也不會同情他們,但也不認為自己付出的溫柔徒勞無功,因為我深深記住「人是溫柔的」。

 

  要感受並且相信「人是溫柔的」,那麼得到他人的溫柔對待是最快的方法。不過,自己主動對別人好,也是主動證明人具有溫柔的能力,而且更能烙印在潛意識中。

 

  愛說人壞話的人無法打從心底信賴他人,因為他認定別人也會說自己壞話。暢所欲言的社群媒體的可怕之處就在這裡。在網路上罵人或許可以得到一時的快感,但揮向別人的刀終究會刺傷自己,讓潛意識受到壓抑,無法單純地過日子。

 

  溫柔的人相信人是善良的,所以活得很快樂。就算遇到不好的人也不會生氣而讓自己不好受,因為他知道只要與這種人保持距離、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同時,溫柔的人也知道遠離這種人其實是為了對方好,於是能夠爽快地離開。

 

  沒錯,真正溫柔的人不會執著於一段不好的關係,也因此永遠都會遇到溫柔的人。溫柔就像波浪,只要你溫柔待人,對方一定會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你。

 

  當然我們也可能因為誤會而與他人疏遠,這種時候只要盡力就好。就算你卯起來表示善意,對方仍舊不領情,我建議直接放棄這段關係。

 

  或許是性格天生如此,也或許是成長環境所致,有些人的腦中不具備「溫柔的機制」。他們就算沒有溫柔的一面,也能活得好好的,只要找到觀念投合的人就好。

 

  有些人的大腦有溫柔的機制,只是對於特定對象比較苛刻,例如當他們受到刺激,想起不愉快的人或曾經傷害他們的人。當對方封鎖自己的心,即使你掏心挖肺、拚了命地對他好卻仍舊得不到回應,那就不必執著,遠離才是真正的溫柔吧?

 

  不過……如果對方是家人呢?

 

  歸心似箭的家vs.不想踏入的家

 

  當你遭遇挫敗,家人會與你一起難過,一同懊悔「沒有幫你多做些什麼」,陪著你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讓你睡得安穩。當你因為一點小事而感到開心,家人也會跟著你一起慶祝,共同沉浸在喜悅中。因為家人認同真實的你。如果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之後還是會想回家。

 

  但如果一回到家,等著你的是這樣的場景呢?

  「你是不是又胖了?」

  「什麼時候要結婚?」
  「不要被老婆騎到頭上!」

  一見到家人就被這些話瘋狂「問候」,或者家人主動向你抱怨東抱怨西,說自己身體哪裡不舒服、外面的誰誰誰對不起他。即使你想為這個家灌注「正能量」,跟家人分享一點小確幸,卻招來酸言酸語:


  「又在亂花錢!」
  「你要小心一點,因為你很粗神經!」

 

  如果有這樣的家人,你應該很想拿各種理由當作不回家的藉口。而更有可能的是,如果你又建立了一個讓人不想回去的家,豈不是讓悲劇無限循環了嗎?因此,你必須靠自己擺脫這個魔咒。

 

  人很難改掉在原生家庭所培養的習慣。因為基本的「感性」 (譯註:日本獨有的詞彙,意指人接受外在刺激或資訊後主觀上的體驗和感受,包含感受〔Sense〕、感覺〔Sensation〕、知覺〔Perception〕,以及認知〔Cognition〕等能力。)在三歲以前就建立,說話習慣則是八歲以前。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是那種讓你不想回去的家,那麼很遺憾的,你必須拋棄父母。我的意思不是像字面上那樣不照顧父母也不回家,而是在心中與父母切割,不要被父母的話語或表情影響情緒,也不要再因為聽到父母的一聲嘆氣或任何一句刺耳的話而受傷。

 

  父母說的話之所以讓你特別難受,是因為你們擁有相同的價值觀。你也想符合社會期待、成為社會中理想的樣子。而當你做不到,父母便開始對你扣分,進而對你說些刺耳的話,觸怒了你。

 

  若想擺脫父母的價值觀,除了在心裡與父母切割之外別無他法。無須對父母冷處理,而是以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溫柔地對待他們,這樣對你而言才是好的。


  當然你會很辛苦,但這樣的人際關係才能融洽。被溫柔對待的人往往不會再口出惡言;原本互相埋怨或唱反調的親子關係,也會因為突如其來的溫柔而變得比較見外、客氣。

 

  溫柔的態度是自我保護的盔甲。

 

  你無法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家庭。請打造一個讓家人想回去的家、讓倦鳥可以歸巢的家,讓家成為每天回去都能感受到溫暖的地方。

 

書籍資訊

書名:《家人使用說明書:腦科學專家寫給總是被家人一秒惹怒的你》 家族のトリセツ

作者:黑川伊保子

出版:遠流

日期:2021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說下輩子想當女生的少年猥褻犯:《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診療實錄》

伽利略的中指與跳蚤馬戲團:《超維度思考》

福山與無盡循環的烏龜:《政治秩序的起源》

黑色精神醫學:種族歧視的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