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生命的零光片羽:《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中文版書封。 

 

  關於臨終的書很多,但將病痛、臨終、死亡與母親、女性主義、存在等主題揉合在一起,成為亙古、複雜又難解的議題,恐怕對誰來說都是難以言喻的困難。

 

  還好,《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出自於西蒙波娃之手,她誠懇、平穩、真切地將面對母親死亡的歷程記錄下來, 過程中雖有驚恐、不捨、憤恨、害怕,但她的筆下都將其理性表述並保留本質,讀起來極為貼近且真實順暢,就很像......讓你可以直視死亡不避開。就筆者個人而言,這是《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最重要的閱讀經驗,當你看見書名,已知故事的結局,仍願意翻閱、靠近一位瀕死之人,從眼下看見生命的流逝與殘酷,西蒙波娃的成熟敘事絕對功不可沒。

 

  一切是從母親跌倒開始的。在這之前,雖然波娃的母親年事已高,消化系統不好,但家庭醫師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僅提供輔助性食療的建議(如幫助排便的羅望子果醬),直到摔了這一跤,進了急診後,才從X光片看到母親腸道的腫瘤。

 

  自此之後,故事開始被矛盾與拉扯填入,不僅是家人與醫師的拉扯,更多的是自身的猶豫不決。母親的病情情況並不樂觀,西蒙與妹妹娃兒理智上基本都是不要媽媽受苦,連插胃管造成的痛楚都與醫生辯論;偏偏當時主治母親的醫生總認為自己在盡本分,達成一次又一次不可能的任務,為母親爭取時日。站在家屬的角度,這是難解之謎,當姊妹決定讓媽媽開刀,抱著一線康復的希望時,沒人可以料到一場手術讓病患承受了腹膜爆裂、蓄膿的結果,沒有人樂見此事,但它發生了。波娃在書中面對她對自己感受到的無能與內疚,她說如果看到他人長期臥床忍受劇烈痛苦,她會對病人至親的無所作為感到憤慨,但自己卻在面對媽媽病危的第一場戰役就輸了,死亡與酷刑成了一場競賽。

 

  頻繁進出醫院的一個月裡,波娃詳細地記下和母親的每一次會面和互動,包含母親在最後日子裡的種種夢境和幻覺。波娃不逃避自己對母親的厭惡和愛,而兩者並存並不違和,她對媽媽的喋喋不休和言語中對女兒的苛刻感到厭煩,對護士的批評更是讓波娃寫下「在她肉體受苦的這項事實與她腦子裡填滿的廢言,兩者的對比使我感到哀傷。」這樣的語句。就是這樣的不迴避,讓我覺得此書非常值得一讀,面對親人的病況時,失去理性判斷幾乎不可避免,對病人和對自己都是,西蒙波娃面對病人的愧疚和厭惡等負面情緒,不逃避也不尋找藉口,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除了理性,我想這更需要清澈的眼光和自我認知。

 

  其實,西蒙波娃花了很長的篇幅寫母親,寫女兒眼中的母親,而與這位母親相處的日子並不美好,也理解母親頗難認同自己的種種。在樸實的描寫之下,不難看出母親對西蒙的影響多為留下傷痕,這個女人的生命、婚姻和親子關係都不成功,至少在女兒眼裡是如此。西蒙無法認同媽媽過日子的方式,對於彼此的裂痕坦然直諱,真誠述說彼此的心結,不美化也不醜化,更不逃避。

 

  跟妹妹的情感深厚從這本書是獻給妹妹的就看得出來。雖然書裡對妹妹的描寫不多,但從姊妹之間安排照護母親的協調性看來,就可以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情誼,兩人個性截然不同,在母親心目中的「功能」和「地位」也不同,兩人深知「潛規則」,所以總能互相協助幫忙,誰該進場誰退場,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彼此扶持一把,特別在崩潰的時候。能有這樣的手足並肩經歷喪母之痛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實在令人羨慕。

 

  一切在母親的喪禮結束,所有事大抵落幕之後,西蒙波娃在書末寫了兩篇短文,回顧自己在母親邁向生命終點時的自我剖析,她試問自己:如果母親提早發現了腫瘤,生命會變成怎麼樣,會比經歷這三十天好嗎?如果不讓母親開刀,硬是搶救回來,度過這個對母親和女兒都煎熬的三十天,一切會不會不同?這三十天讓自己看見從未見過的母親,對自己和妹妹來說,產生了什麼意義呢?

 

  死亡不論以何種形式到來,從來不可能是溫柔的事,透過《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一書,雖不足以抵抗死亡的沖刷,卻得以讓人看見這場暴烈狂風襲擊下的勇敢,更進一步看見生命的零光片羽。

 

 

書籍資訊

書名:《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Une mort très douce

作者:Simone de Beauvoir

出版:商周出版

日期:2021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如果馬男波傑克是本小說:金凱瑞《回憶與誤解》

曾被聯邦調查局秘密調查的音樂家們

期待有天,不用把自己縮小、縮小、再扔掉:《母親記事》與台灣兩代母職的進化

正港美國恐怖故事:塞勒姆小鎮獵巫審判導致2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