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有天,不用把自己縮小、縮小、再扔掉:《母親記事》與台灣兩代母職的進化

《母親記事》書封。

 

  《母親記事》透過兩代母親共同的育兒事件:孩子出世、哺餵、滿月、學步、周歲、上學等等,譜出母親的愛與哀愁,在不同的世代脈絡下看見母親種種的處境與心境。

 

  《母親記事》的色彩簡約,線條精巧,使用大量的紅色、黑色與白色呈現兩位(或說是兩代)母親的喜怒哀樂,而線條建構了育兒歷程中的點點滴滴,增加每一幅圖畫的細緻度;畫面明暗及人物大小更是別有用心,讓人很清楚地看出每個歷程的重心在哪兒,就拿「上學」來說好了:八〇年代的母親在哭泣孩子背後,高聳挺立卻空心,面對不安的孩子,雖然伸出厚實的手臂安慰著她,但手臂上傷痕累累,顯示著自己的不捨和心疼;2018年開始當的母親亦是孩子的靠山,佔據著整幅圖的大版面,但她成了孩子的一條路,孩子在她的頭上攀爬,眼睛盯著孩子,帶著不捨和緊張,孩子跨出人生的一步,母親不僅陪伴著孩子的這一步,自己也學著邁出艱難的一步。

 

  同樣是面對孩子的出走,兩代母親方法不同,心情卻相同。

 

《母親記事》內頁。

 

  如此細緻的圖畫與文字,出自於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兒少類首獎得主──林廉恩之手,這位心思細膩的波隆那兒童插畫獎得主,本身就有許多兒童繪本作品,看過她厚實溫暖的畫風後,就不難想像為何《母親記事》可以如此自然地流露養兒育女時的艱難與快樂、哀愁與堅毅。林廉恩有了孩子後,以自身的經驗與感受完成了《母親記事》,書中除了細數孩子的成長歷程,更描繪一位女人在成為媽媽後的心路歷程,因為切身,所以歷歷在目,化作紙上的一絲一縷。

 

  從哺餵開始,短短三十年間,就從奶粉有營養到母乳最好。母親在截然不同的育兒觀念中求生存,不變的是因為成為母親後所隱忍的種種不適,從身體的疼痛到他人的指點,路人口中的一句話總有機會成為母親心頭上的一根刺,母親的不知所措並非無知,而是因為有個魔咒叫做「對孩子最好」縈繞在母親的頭頂,這個魔咒可說是全天下母親的天敵,卻深植在母親角色的DNA裡。

 

  不過,《母親記事》也讓我們看見母親群像的變化,相隔三十年,一代的時間,母親們開始看見自己,「滿月」和「周歲」的主體不再只是孩子,母親也看見並讚揚掛在自己身上、血淚斑斑的母親勳章;而育兒路上,合作成為新的親子關係模式,不再是媽媽單方面的付出,孩子也學習在自己能力內的回饋,與媽媽互動。母親的自我批判少了一些,但母性不因此消失,反而因為少了批判和焦慮,有了清明的眼光和盔甲面對他人的唇舌刀劍時,抵抗了不必要的傷害,維護了母親也保護了孩子。

 

《母親記事》內頁。

 

  另一方面,書中新一代的育兒路上,我們看見了父親的圖像,《母親記事》固然是以母親為主,但看見父親形象的出現,仍是興奮且值得期待的。

 

  成為母親是極致的剝奪,或許有人不認同這一句話,但女人成為母親的路上的種種挑戰,不外乎就是把自我不斷地縮小和扔掉,拉扯自己的界限以多出更多更寬廣的空間容納嶄新的個體,就像作者書中提及:「只有在夜晚的房間,檯燈會灑出一片金色的草原,我在金色的草原提筆前行,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母親記事》的出版適逢溫馨的五月,是瘋狂以「母親」之名慶祝的時刻,比起這樣鋪天蓋地的「慶祝」,我其實希望每一代水深火熱的母親們都可以因為讀過這本書而看見自身所處的世代蛻變,明白母職形象如何塑型,因此長出更多力量;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我們可以看見三代、四代、五代的母親之間的對話,而一代一代之間的育兒圖像中不只有母親和孩子,而是出現更多更多的幫手,幫忙撐出有形和無形的空間,讓母親們不需要再縮小、再扔掉。

 

 

書籍資訊

書名:《母親記事》

作者:林廉恩

出版:尖端

日期:2021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準爸爸不能陪產的時代

如果並不存在你命中註定該做的事,要怎麼辦?《靈魂急轉彎》

那些年,他們撒過的謊:《狂女的逆襲》

【青少年評論文學獎】郭祐輑:書籍評審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