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昌翼 오창익
譯|楊筑鈞
「那個……不好意思,請問你今年幾歲?」見到新認識的人,即使說不好意思,但也一定會問年紀。在年紀、學歷、住的地方等這些訊息,在瞭解人周圍的一切就能說明他是誰的社會裡,為了知道他是誰,必要的訊息就是他什麼時候出生,也就是他的幾歲。
讀過大學的人因為不好意思直接問年紀,所以就會問學號。大學入學的學號因為當兵等原因,所以無法單純依靠學年來排出順序,所以開始流行起問大學學號。當完兵回來的復學生即使是二年級,實際年齡也可能比四年級的女學生更大,所以僅靠年級很難區分。但現在這個學號已經跨越大學的校園,成為社會上的流行文化。促使詢問學號成為流行的人就是社會上所謂「喝過大學墨水」的人,就算是沒上過大學的人也得接受這個另人厭煩的提問:「你學號開頭是多少?」
甚至是那些聲稱自己大學時期曾經參與過民主化運動的人,也稱呼自己為「三八六世代」,他們將自己的學號作為身分認同的依據。和盧武鉉政府一樣,三八六世代也是經常挨罵的一群人,如果有人把自己的認同定位在出生年份、年紀、學號等,那麼這種沒有人權意識和自尊心的人,的確值得挨罵。
無論個人志向是什麼、想不想唸書還是沒有錢的人,生活和大學完全無關的人並不在少數。所謂三八六世代的大學升學率只有三六%(以一九八五年來說),他們表示同輩的年輕人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上大學,卻對誰都問學號,這是一種欠缺思考,也非常無禮和可惡的行為。
在國外,詢問對方沒有公開的個人資訊是非常失禮的事。完全不會有人問對方結婚了沒、有沒有孩子或幾歲等個人資訊。例如所謂的「刑事資訊」,是只有那些因為犯錯而被帶到警察局的人才會被問的問題,這是正常關係中沒有必要知道的訊息。這種態度既有尊重個人隱私之意,也有透過所知訊息將這個人一般化,避免犯下單方面錯誤判斷的意思。
在韓國,人與人之間若是知道對方的年紀,基本上就會感到安心一些,韓國特有的敬語文化也助長了這一點。若稱呼年紀小的人「金哲秀先生」或「哲洙先生」的話,可能會覺得有親切感,但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這樣的稱呼就會成為一種無禮。
因為在酒席上做出暴力行為,有些人會被抓到派出所或是警察局,大致上每天晚上都會發生輕微的暴力事件,也有互相認識的人打起來的事件,但大多是互相不認識的人剛好坐在彼此的桌子旁邊,然後就打起來的情況。剛開始可能趁著酒興坐在一起聊天,但是一言不合就可能產生口角,而問題通常就出在年紀。
「年紀比我輕還對我說半語」在《刑法》上是無法處罰的罪行,但從《國民情緒法》來追究的話,就是犯了非常嚴重的罪。在警察局遇到的施暴嫌疑犯都會說一樣的話:「別的我都能忍,年紀比我輕還對我說半語,這我實在是忍不下去。」當然,說「別的都能忍」也是典型的謊言。不知道他是怎麼忍受其他一切的,但聽到年紀比自己小的人說半語,就是無法忍受。
如果確定年紀,那麼這對設定與對方的關係有決定性的幫助。若透過年紀來決定前後輩,那身為前輩的就可以獲得隨意對待對方的權限,會很高興,而身為後輩的人也可以直接放棄與對方的關係,讓自己舒服一點。在面對向我問年紀的人面前,我總是很驚慌,因為就算她知道我的年紀,也不會有什麼變化,那為什麼要那麼好奇呢?如果真的很好奇,看臉不就可以判斷了嗎?
但年紀畢竟不是什麼祕密,也不能說忘記了就直接搪塞過去,所以我只是為了避免尷尬,才說出自己的年紀。也才初見面,不!就是因為是初次見面,人們反而會去問年紀。僅會問年紀,甚至一點也不體貼對方,毫不猶豫地問對方大學學號的國家,就只有韓國而已。
書籍資訊
書名:《韓國人不想讓你知道的事:揭開65個韓國特有的「潛規則」,韓國社會文化觀察報告》 십중팔구 한국에만 있는!
作者:吳昌翼(오창익)
繪者:Jo Seung Yeon
出版:馬可孛羅
日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