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作為主題的文本最讓人覺得有趣,卻也最無奈的就是所謂的「歷史之壁」了。赤壁之戰時無論多希望曹操打贏,他都會打輸;無論多喜歡信長,本能寺都必然會被燒;司馬遷就是一定會寫史記、二戰德軍就是不會贏。這些已經在史實上被決定好的事物會化為歷史小說的框架,無論是什麼類型的改編,也都必須一定程度地符合已經記載過的史實才行。但在這之下有怎麼樣的能動性、能夠做出何種改編卻又不會在歷史之壁上撞個頭破血流,就是歷史小說最有趣的地方了。
當看著本來只在歷史課本上看過的人名在作者的幻想下重登名為過去的舞台,我們才會發現,原來課本上印刷在年表旁的名字,也都曾是有血有肉,真實存在的人物。看著作者巧妙地將虛構鑲嵌進寫好的歷史中,而身為主角的故人也隨著劇情成長茁壯,我們就這樣逐漸知曉了他們生命的一切。但注定好的命運殘酷,讀者宛若全知卻無能的神,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如飛蛾般靠近屬於自己的歷史,走向早已被寫好的結局。這股無力會成為如悲劇般的親近感,所以我們才會不斷地被歷史觸動、不捨、永遠地回味再三。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總是樂此不疲地改編如日本戰國、三國、二戰等歷史文本的原因吧。
但川越宗一的《熱源》選擇的題材卻不是前段所列舉,我們所熟知的歷史題材,作者選擇的舞台是比北海道更北的庫頁島,描寫阿伊努人亞尤馬涅克夫(山邊安之助)、波蘭人類學家布羅尼斯瓦夫.畢蘇斯基在這塊只被冰雪眷顧的極北之地尋找生命意義的故事。這給我帶來一種虛構卻又真實的感覺,因為明明這是一段我從未理解過的歷史,其筆下的真實人物卻又在與我認識的人物在相同卻帶有些許異樣的時空中交會、碰撞、越過相同的歷史之壁。
極北之地就像一縷雪白的絲線,隨著書頁的推進纏入每個人自己的歷史脈絡中。
另一點,這種以少數民族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種人類學觀察的視框。十八、十九世紀以來人類學觀察十分興盛,可惜的是這種民族文化的採集、觀察幾乎都是服膺於西方的帝國主義之下。在那時,人類學被視為是用一種科學的方法去證明我們所侵略、殖民地方的人種就是比我們低等。(小熊英二,2011)這種現代看來難以忍受的視框確確實地就是當時的真實。但時至今日,現代的帶有人類學觀察的文本諸如本書《熱源》、《姊嫁物語》、《天授之國》等特別地針對某個時代的某個地域的某些民族的刻劃與描寫早已不帶有百年前的色彩了,反而作為一種文化的紀錄,成為讓我們去認識他者的世界最好的方法。
川越宗一拚盡全力也要寫完《熱源》的想法熱氣逼人,甚至不用翻到書末的參考書目,光是在字裡行間中我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撰寫這本小說的龐大使命感,以及為了寫出來得花多少苦心,閱讀多少資料。而阿伊奴人確實也需要更多、更大眾的作品來讓世界認識他們。或許對阿伊努文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將這部作品做為與漫畫《黃金神威》不同的另一種視角來閱讀吧?而我也相信,相對於急於證明種族優劣的十九世紀而言,現代的文本讀到最後反倒會讓我們理解我與你、日本人與阿伊努人、西方人與亞洲人、黑膚白膚黃膚的人之間唯一的差異,就是沒有任何差異。
參考資料:
小熊英二著,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經典研究會黃阿有等譯,《「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台灣、朝鮮的殖民統治到回歸運動》(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2011.11)
書籍資訊
書名:《熱源》
作者: 川越宗一
出版:尖端
日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