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化學藥品,白人作家約翰.格里芬(John Howard Griffin)將自己的外表變成一名黑人,維持平日的服裝、談吐和真實身份,在1959年前往美國南方數州進行為期七週的種族觀察之旅,並將這趟旅程中的日記整理、集結成這本文字流暢易讀的《像我一樣黑》(Black Like Me)。他以親身經歷揭露不同形式的種族歧視,剖析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糾結,進而提出多層次的反省與思考。
一開始,我覺得這個計畫非常瘋狂,而動機充滿善意。展讀此書,才發現這份善意很可能成為黑白兩族人眼中的惡意:被白人種族主義份子視為叛徒,被黑人懷疑是來騙取信任的「間諜」。也體認到真正瘋狂的不是實踐這個點子,而是點子實踐後所見到的鬼魅人心。白人的言語和肢體暴力,對黑人自由和權利的剝奪,教育和工作機會的嚴格限制……方方面面,環環相扣,讓黑人難以透過教育和經濟取得反抗的能力,進而對未來感到絕望。
或許有人會說,當年的歧視「盛況」,也有其他不少參考資料可以提供更大量的事件,更殘忍的事例,以及更多細節的描述。然而,自幼在歧視環境下成長的黑人心態和想法是無法客觀記錄,其影響是無法以數計量的;而作者格里芬變身為黑人的經驗讓他約略體會到其中況味,並誠實地記錄下這些珍貴的觀察和感觸。書中有一小段紀錄讓我特別震撼:已經當了好幾天黑人的格里芬欲提筆寫信給自己的妻子,卻無法寫出任何一個字;因為短短數天的黑人養成經驗讓他恐懼用「親愛的」來稱呼一名白人女性。
在清楚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反應之後,他在書中寫道:「我開始了解文學批評家萊昂內爾.崔林(Lionel Trilling)為何說文化是個牢籠——人經由學習而來的行為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促使人們在下意識產生反應。我作為黑人的經驗,以及我們文化中的種族主義所灌輸的強烈的性暗示,切斷了我與我的妻子之間的牽絆,甚至讓我與最親密的自我產生斷裂。」在那之前以白人身份生活了39年的格里芬,在彼時種族歧視現象猖狂的深南方當了一週黑人之後,觀察到自己心靈暗處不知不覺生長而出的「黑色恐懼」。
「黑人特質不是一種膚色,而是一種生活經驗」,格里芬以旁觀者兼當事者的雙重身分親身體驗了這一點。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他的真實身份是名白人,身為社會主流的白人族群連聽都沒興趣。而這也是白人種族主義者會被他激怒的原因。
也有認為黑人遭遇不公的「善良白人」,因為害怕被白人種族主義者傷害,而選擇噤聲,成為另一群種族歧視的受害者;因為他們永遠無法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他們都不自由,但大多數的他們都活在自己是自由的錯覺之下。至於那些對黑人投以仇恨凝視(the hate stare)的種族主義份子,那些面對不同種族會端出不同態度和面貌的白人,他們任由心中的惡具象化為對待黑人的惡劣言行,使得他們對黑人「不道德」的指控相較之下顯得空洞無憑。
作者葛里芬也注意到,許多黑人心知肚明白人對他們的刻板印象為何,為了不冒犯、甚至是取悅白人,他們會順應白人的刻板印象說話或行動,即使那並非他們的本意。然而,這番「配合演出」會更加強化白人對黑人的錯誤觀感,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長期下來,更難以擺脫讓黑人陷入困境的種種不實印象;而這些觀察都是一般白人無法接觸到的。黑人和白人之間彷彿有一道看不見的通電牆,一但一不小心觸碰到邊界,就會激起白人的嫌惡,並灼傷黑人……。
葛里芬在書中引用了黑人牧師山謬.威廉斯(Samuel Williams)的話:「我花了好多年研究愛,也花了好多年研究正義。基本上,我們花了好多年研究同樣的東西。」種族主義讓人失去人性,歧視本身就是一種不正義。消弭不正義,找回因種族主義而失落的人性,「愛」是否是個解方?我不確定,但或許是個可能的選項。
書籍資訊
書名:《像我一樣黑:一位化身黑人的白人作家,揭露種族偏見的勇敢之旅》 Black Like Me
作者:John Howard Griffin
出版:八旗文化
日期:2021(1961年首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