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情人可以給你冰塊般的吻,排除一切阻礙、抵擋那些心懷不軌的惡徒,跟他共結連理,成為他的家人,理論上應該會是一場刺激的冒險。某方面來說,確實如此,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史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系列暢銷吸血鬼小說,罕見地建立在不菸不酒拒絕婚前性行為的純潔基礎之上。
史蒂芬妮.梅爾出身於摩門教家庭,在六個兄弟姊妹中排名老二,母親是個家庭主婦。高中時期她申請到了競爭激烈的國家優異獎學金(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Program),得以進入摩門教的第一學府楊百翰大學讀書。她在亞利桑那大學繼續鑽研文學課程時,遇見日後的丈夫克里斯蒂安。於是兩人馬上結婚(當時史蒂芬妮只有21歲),並火速生了三個孩子。在史蒂芬妮出版《暮光之城》第一部小說之前,她沒有做過任何專職工作,只當過一陣子不動產公司的櫃檯接待服務人員。
而在成為家庭主婦整整十年後,史蒂芬妮.梅爾終於有機會出版小說,2005年《暮光之城》第一集問世,在美國市場銷量驚人,出版社乘勝追擊,請她繼續又寫了《暮光之城:新月》、《暮光之城:蝕》、《暮光之城:破曉》。接著,趁著這波氣勢,又立刻推出了同名系列電影,從2008年直到2012年緊湊上映,全都締造票房紀錄。值得一提的是,主演電影的兩位男女主角演員克莉絲汀‧史都華和羅伯‧派汀森,在演出這系列電影之前事業都不算太成功,但演出之後雙雙嚐到大紅大紫的滋味,若說是《暮光》系列開拓了他們的星途也不為過。但更重要的是,克莉絲汀‧史都華和羅伯‧派汀森不僅非常適合演出貝拉跟愛德華,他們的個人特質跟演技其實增添了原作小說以外的不同深度。能夠遴選出如此為作品加分的演員,應該歸功於第一部電影的導演跟編劇都是女性。
克莉絲汀‧史都華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漂亮柔美的女演員,不過她某方面來說確實很符合貝拉的設定──個子嬌小、固執、神經質、心事重重。克莉絲汀‧史都華的知性感跟英氣,讓貝拉這個角色變得更有意思。羅伯‧派汀森儘管日後一找到機會就吐槽自己多討厭演愛德華,但無可否認的,他其實比誰都適合那個角色──不全然好看帥氣,古怪得有點引人入勝的臉孔,以及似乎有點反派感的神情。當初,克莉絲汀‧史都華因為實力卓越,取得貝拉一角早早就確定了,但導演對於愛德華由誰來演有些猶豫,在四個人選中無法取捨,其中一員的派汀森不僅上一份工作被開除而且還負債,他自掏腰包從英國飛過來,只求能跟史都華進行讀稿試鏡。實在很難想像,如今他已經成為如此成功的演員。
總之,提起《暮光之城》的成功,以上這些時間點與人事物的緊湊結合,全都成功帶動了本系列作為世界級的賣座奇幻戀愛小說。史蒂芬妮.梅爾被稱為「J. K. 羅琳第二」,並且很快的引起了不以為然的負面評價。像是許多批評家,包括史蒂芬‧金在內,都曾揶揄史蒂芬妮.梅爾的所有段落都只是為了劇情服務。不過,如果批評家在意的真的只是劇情太快、人物扁平的話,那麼從愛德華角度出發的新作《午夜陽光》相較之下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午夜陽光》由於是回補已經發生過的故事的不同視角,因此劇情進展比較慢,內心描寫比較多,並同樣伴隨著多如牛毛的視覺描述。
史蒂芬‧金曾不客氣的說,「史蒂芬妮.梅爾跟J. K. 羅琳的真正差別,在於羅琳能寫,梅爾不能。」接著他又補刀:「梅爾的書之所以受歡迎,只是因為她開創了一個能夠安全享受愛與性的空間。」我們似乎很少看到類型文學作家如此毫不留情的攻擊同行,而且是利用墊高另一位暢銷作家J. K, 羅琳的地位,來打擊梅爾與暮光之城的成功。
當然,如果以嚴肅的文學理論來討論,我們可以合理預期,羅琳跟梅爾大概這輩子都不會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但為何史蒂芬‧金可以堂而皇之的攻擊梅爾呢?我個人認為,這並非因為羅琳客觀上真的比羅琳「更不能寫」,而是梅爾處理的類型文學主題,傳統上向來是只屬於女性的──言情浪漫小說。
女性讀者大概或多或少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閱讀言情小說或戀愛主題的少女漫畫取樂的階段。而且我們都能分辨,在這種「以追求絕對的愛情為主題的書寫類型」中,也有好作者與壞作者之分。確實,專門給異性戀女性閱讀的言情主題是一個充滿侷限的類型,男女主角經常為了愛情做出一些不太合理的事情,而且為了證明愛情的獨特,有時候女主角會被刻劃得平凡無奇,卻很受周遭男性歡迎。這都是言情故事的套路,但不表示服膺這些套路的作品本身沒有優劣之分。
暮光之城系列,起源是年輕少婦梅爾的一個夢,夢中有閃閃發光的吸血鬼,在大自然中與一名女子激烈的爭辯。梅爾原本以為自己是在寫恐怖懸疑小說,但最後(跟其他所有被熱情驅動的小說家一樣)很自然的她往自己最關注的面向去寫了:純潔狂熱的愛情。儘管梅爾被稱為「繼安妮‧萊斯之後最賣座的吸血鬼小說家」,但說穿了暮光之城系列的吸血鬼元素與《夜訪吸血鬼》相比非常稀薄,就執著於奇幻刻劃的部份,深刻程度也比不上《嗜血真愛》(莎蓮‧哈里斯原著的南方吸血鬼系列)。暮光之城其實不是「吸血鬼小說」,而是「剛好有吸血鬼跟狼人元素的愛情小說」。
所以,拿梅爾跟羅琳類比似乎一開始就不太對勁,羅琳是奇幻兒童小說作家,梅爾是青少年愛情小說作家,她們不是同一種類型。而史蒂芬‧金大讚羅琳的原因,除了他個人的喜好之外,也跟羅琳的書寫主題更為「中性」,讀者「包容兩性」有關。就好比很容易有男性讀者說少女漫畫都是愛來愛去的垃圾,卻不覺得少年漫畫主角一天到晚屠龍、武鬥、尋找神祕老爸、最後總是赫然發現自己是負責拯救世界的天選之子,也同樣充斥套路而且巧得出奇一樣。只有女性讀者支持的東西向來被認為是不入流的作品,個人的愛情怎麼可能比得上拯救世界(雖然兩件事情都沒發生)?
梅爾的暮光之城系列,在某些方面描繪出了青少女普遍的焦慮與夢想,譬如在求學時期感到孤立茫然,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渴望在平淡的生活之外尋找不凡的遭遇,希望擁有一個特別的伴侶,來彌補自己的平凡無奇。這些都是我們很熟悉的主題,差別就是在於,作者怎麼把你「騙進」她打造的世界。我發現出色的言情小說,作者的口吻都非常熱情,她們盡心盡力的描繪腦中所見所聞,沒有一點冷場。你就好像坐在長沙發上,聽一個親切開朗的朋友說自己的愛情冒險經歷。你不會希望她裝模作樣語帶保留,或者忽然跟你談起,「我想我這麼執著追求愛情可能是因為個人的存在焦慮使然」這種後設的哲思,你只希望她快點繼續講,什麼細節都不要放過。
所以,經常被批評為囉嗦、沒有魅力的貝拉,其實就像是一個跟你掏心掏肺可惜很愛碎碎念的朋友,你可以忍受她一直發神經,因為你關心她而且想知道她跟男友的最新進展。當她跑去跟備胎廝混,你覺得「喂!這樣也太不好了吧」,可是作為她的朋友你只好把這種情緒放在心裡。至於從愛德華觀點出發的《午夜陽光》,則像是你終於真的親自認識了朋友口中的那個天生註定的男人,然後你還撿到他鉅細靡遺的日記,發現:「哇靠,原來他真的是這樣想的啊!」說穿了,每個人的壯烈愛情故事在第三者耳朵裡聽起來都發生得有點莫名其妙,但收束得又有點盪氣迴腸。
雖然梅爾後來被問得很煩,說自己的摩門教信仰跟作品沒那麼有關(以及她真的很想強調自己是女性主義者)。不過迄今為止,最能理解跟詮釋梅爾作品劇情背後象徵意義的,確實是文學宗教學家賈娜‧里斯(Jana Riess)。里斯解釋了梅爾為何要選擇特定類型的吸血鬼作為主要角色,暮光之城中愛德華信奉族長的道德觀,長期克制自己殺人、喝人血的慾望,選擇食用獸血,成為「素食」吸血鬼。
不殺人、喝獸血的「道德吸血鬼」並非梅爾原創,1976年安妮‧萊斯的《夜訪吸血鬼》就有這樣的角色。不過與前作不同的卻是,梅爾反覆強調了愛德華的吸血誘惑與抑制行為。應該說,整部作品幾乎都在強調「抵抗誘惑」,「自制」(Self-control)一詞在全系列總共出現了125次。對於非煙非酒禁止咖啡因的摩門教義來說,「抵抗誘惑」本身是人類表現出超越的價值,拒絕成為「肉慾人」(Natural Man)的證明。里斯的分析很有意思,因為對於許多人來說,暮光之城系列其實有滿多性感的描寫,但里斯與其他文學研究者卻都明確指出,暮光之城最性感的部份其實在於「不能服從於誘惑」。以輕度性愛調教為主題《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是暮光之城同人作,從這點看來就一點都不奇怪。
另外一個讓人費解的「人與吸血鬼產子」橋段,對里斯來說也非常好理解。里斯區別了「不死」(immortality)與「永生」(eternal life)為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兩種截然不同概念。愛德華所屬的庫倫家族擁有不死的吸血鬼體質,與各種特異能力(附帶一提,這個設定當然也不是原創,白狼遊戲公司的黑暗世界系列就有稱為「Discipline」的吸血鬼附加異能設定),但是庫倫一族卻長期生活在淡淡的悲傷之中,因為他們是吸血鬼,表演著家族的表象,但沒有辦法真的像人類一樣「製造家庭成員」,也無法長久的跟人類建立友誼,必須經常躲避世人眼光。為了解決庫倫家族「不會死亡」卻無法「擁有生命」的問題,貝拉在《暮光之城:破曉》中達成了摩門教旨中的「永生」定義:不死、完美修復的身體、永遠的父母身分,以及永恆的婚姻。
因為貝拉自我奉獻死於生產,她被贈予了不朽,復活的她獲得了更強大的吸血鬼身體。里斯認為,根據摩門教教義,復活不能是孤立的,必須發生在人際關係之中,最好的例子就是貝拉的復活,她環繞在丈夫、孩子、庫倫家族的愛之中重獲新生。其實書名早就預言了這一切,從《暮光》、《新月》到《蝕》,都是描述太陽消失的自然現象,最後一本書則稱為《破曉》,象徵貝拉已經揚棄了原本的生命,重生成為吸血鬼。
作為外傳的《午夜陽光》,其實也是取自太陽相關的自然現象,Midnight Sun就是極圈「永晝」的另一種說法。這據說會是唯一一部愛德華視角的外傳,如果想要重溫當年的情懷,不失是一部值得閱讀的作品。
書籍資訊
書名:《暮光之城:午夜陽光》 Midnight Sun (Twilight #5)
作者: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
出版:尖端
日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