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定義並非普世共通,甚至差得有點多

幸福雖然被視為一種集體價值觀,卻沒有一個跨文化共通的普遍定義。 

 

  我們都聽過「最幸福國家」這種評比吧?不丹經常名列最幸福國家排行榜,但不丹不僅實質上是君主制國家、基礎建設不足、人民普遍貧窮,而且還實施全國禁煙。如果一個習慣抽煙的人到不丹生活,恐怕會覺得那是超不幸福的國家吧?

 

  幸福支配著許多人類行為,但幸福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幸福雖然被視為一種集體價值觀,卻沒有一個跨文化共通的普遍定義,在不同文化與社會中,甚至不同的個人身上,當幸福的定義差異很大時,又該如何準確地衡量幸福呢?

 

  證據表明,在西方文化中,人們普遍把幸福與獨立、自由、自我實現和感動經歷連結,被視為一種與生活態度和自尊有關的「個人成就」;在東方文化中,幸福往往取決於相互依賴,經常跟人際關係和社會的和睦與互相支持的感受有關。不過,實際情況倒也不是那麼簡潔明瞭、彷彿可以一刀切。

 

  一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涵蓋63個國家1.5萬多人的新研究發現,人們衡量幸福的方式也會因文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如果想準確衡量亞洲、非洲、中東和西方國家的幸福程度,就必須問不同的問題。

 

西方國家的幸福通常與自由、獨立以及自我實現有關,東方國家的幸福則經常跟人際關係和社會的和睦與互相支持的感受有關。

 

  該研究共同作者、社會心理學家格溫多琳‧加丁(Gwendolyn Gardine)說:「意識到以西方為中心的觀點並非唯一真理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心理學家有興趣研究所有人類的行為,而不只是美國人的行為,我們採用的衡量方式就不能以美國或西方觀點為中心。」

 

  然而,數十年來相關研究始終被狹隘的「西方幸福價值觀」所主導,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心理學研究參與者都來自西方,尤其以美國為主。近年來,陸續有非西方的幸福量表出現,但科學家仍無法確定不同的衡量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實際影響。

 

  加丁解釋說:「通常,研究者最感興趣的問題是:哪個國家的人最幸福?但如果人們對幸福的定義就已經不同,就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測試並觀察人們對幸福定義的基礎,才能知道哪些因素能衡量幸福。」

 

  為了確定幸福在跨文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加丁與研究團隊對全世界的參與者使用並比較了兩種不同的幸福量表:第一個是「互賴幸福量表」(Interdependent Happiness Scale),一個由日本開發、強調相互依賴的測驗;第二個是「主觀幸福量表」(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一個由美國開發、強調獨立性的測驗。前者更著重在「人際和諧」以及與同儕同等的成就,而後者則更關注個人成就與自身感受。

 

  研究團隊募集了來自六大洲63個國家共15358名大學生來完成兩種測驗,其中包括加拿大人、東亞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美國人、東南亞人和中東人。研究結果顯示,主觀幸福量表對比利時、丹麥和英國等西歐國家最有效,在國家發展程度高、人口增長緩慢、氣候寒冷的國家也更成功地準確衡量人們的幸福程度。但主觀幸福量表在東方國家(包括中國、日本和越南)就沒有那麼有效和準確,尤其在非洲國家特別失真。

 

  與此同時,互賴幸福量表在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最準確,而在西方國家普遍不那麼精準。此外,研究團隊並沒有發現準確度與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或文化因素之間存在明確的相關性。

 

「我們首先必須測試並觀察人們對幸福定義的基礎,才能知道哪些因素能衡量幸福。」

 

  有趣的是,互賴幸福量表同樣可以準確地衡量美國和日本的幸福程度,儘管這兩個國家經常被拿來當作展現東西文化差異的兩極。平均來說,互賴幸福量表在不同國家之間比起主觀幸福量表更為可靠,未來可望成為跨文化研究的實用工具。

 

  儘管幸福存在一些跨文化差異,但加丁強調這兩種幸福量表依然「互相高度相關」,她說:「歸根結底,在定義與衡量世界各地的幸福時,相似之處遠遠多於差異。」這項研究只使用了兩種量表來定義與衡量幸福,有關幸福的其他層面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特別中東或非洲國家對幸福的觀點。

 

  最後,雖然這些數據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彼此的幸福價值觀,但幸福終究是一種個人體驗,想變得更快樂更幸福,研究者建議最好還是多思考哪些因素才是你心目中的幸福。

 

 

原文出處:inverse

 

你可能會喜歡

羅馬尼亞不只有吸血鬼,還有富裕女巫

海龜湯:殖民主義珍饈的黑歷史

呈堂狗證:被狗狗認定是兇手足以成為證據嗎?

讓我們擁有分心的權利:你聽過數位神經多樣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