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五本劇中繪本最近中文化,《春日之犬》和《手,琵琶魚》是第三、四集。
《手,琵琶魚》是個相當陰暗的故事,描述一個小孩因為長得非常可愛,所以受到母親的百般呵護,但久了之後,母親希望她回報自己,分憂解勞,小孩卻說,因為從沒有使用的必要,所以她變得沒有手也沒有腳,於是母親怒叱:「你不是什麼完美的孩子,只是隻沒用的琵琶魚!」接著便將小孩丟進了大海。
於是水手夜夜都會聽見孩子在底下哭泣的聲音,她們哭泣著希望回到媽媽身邊。
這個故事很明顯可以想成是對東亞升學主義底下「直升機父母」的諷刺。非常能幹的父母(故事裡強調孩子出生在村裡的有錢人家),一手包辦全部的家務,只要子女專心讀書升學、出人頭地就好。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出人頭地」,這樣的孩子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變成了沒手沒腳的琵琶魚。
琵琶魚是一種身體灰黑、吃垃圾的魚,不管在哪個環境裡都不受歡迎。釣客即便釣起來也只會丟在路邊讓牠們等死。對人類來說,琵琶魚確實是沒用的。因此,原本被視為至寶的孩子,淪落為琵琶魚,不啻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
不過,這個故事沒有說穿的,是到底誰要為琵琶魚負責。故事中,母親的形象顯得相當壓迫,無論是她寵愛孩子,或者是她翻臉無情的拋棄孩子,都顯得欠缺理性而相當恐怖。她的愛是欠缺理智的,她的恨同樣也是。
雖然這只是一則寓言童話,但現實生活中存在不少自我中心的父母,他們確實為子女付出很多,但這些付出全部都以要求子女等價、甚至數倍回報為前提,他們提供的無論是愛情,或者是金錢,都是有條件的。如果子女無法以他們想要的方式「愛回去」,就會變成這種父母口中「不肖」、「沒用」的人。
因此我不想很淺白的解讀這個故事,認為這是在說只要父母訓練孩子使用手腳,就能避免變成琵琶魚的命運。這個故事讓人覺得驚悚的部分不僅是人類變成了琵琶魚,更在於母親這麼簡單就遺棄了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小孩。這讓人懷疑,過去的寵愛是否也並不真實。
《春日之犬》是相對比較明亮的一個故事,一隻人見人愛的小狗,被豢養在村子口的大樹底下。表面上看起來過得很開心,其實每天入夜之後都在樹下哭泣。牠忘記了怎麼掙脫項圈,因此無法得到自由。但有天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牠的心告訴他,並不是牠忘記了怎麼掙脫項圈,而是牠忘記了自己有犬齒。
聽了這番話之後,小狗就咬斷了項圈,迎向自由。
春日的小狗生活在美好與安定之中,受到村民的疼愛,但無論如何牠確實是被綁住了。不管怎麼欺騙自己,都無法繼續這樣的生活。故事中有趣的是,提醒小狗掙脫束縛的並不是其他生物或者人類,而是小狗自己的內心。這表示脫逃的方法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牠因為恐懼變化而讓自己想不起來。
小狗的武器是銳利的牙齒,代表打破常規追求自我的方式某方面來說「必須是暴力的」。不存在既不破壞現狀又能徹底改變生活方式的方法,那些所謂的靠樂觀正念改變周遭環境的說法其實都是謊言,如果要貫徹自己的意志,就一定會碰撞到其他人的意志。
項圈是村民的意志,既是喜愛跟保護小狗的表現,又是限制跟傷害小狗的表現。小狗必須做出選擇,到底是要繼續當一隻人見人愛的春日之犬,還是要捨棄村民對牠這份充滿束縛的愛,迎接自己嚮往的新生活?
《春日之犬》跟《手,琵琶魚》兩個故事其實有一個共通的主題,就是「別人提供的愛不見得是純然的好事」。我們會被名之為愛的東西傷害,如果這些東西不披著愛的外衣,或許我們會更早一點明白它的本質為何。看穿愛的侷限性,無可避免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書籍資訊
書名:《春日之犬》、《手,琵琶魚》(《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劇中繪本3~4 套書)
作者:趙龍J.D. / 繪者:蠶山(Jam San)
出版:尖端
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