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時候開始被丟下的呢?《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犯下殺人、強暴、猥褻的少年重刑犯,你對他們的印象是什麼?

 

文|宮口幸治

譯|陳令嫻

 

  我從二○○九年起成為法務省矯正局的職員,以法務技官的身分於醫療少年院與女子少年院分別任職六年和一年多。目前我依舊以兼任的身分於醫療少年院工作,所以已經在此待了十年以上。醫療少年院收容的是特別需要費心照顧的發展障礙與智能障礙少年,可以說是少年院的特殊教育版。全日本一共有三所這樣的少年院,收容的少年所犯下的罪行從竊盜、恐嚇、暴力、傷害、強制猥褻到殺人放火,應有盡有。

 

  我任職的醫療少年院所收容的發展障礙少年和智能障礙少年,幾乎是各類罪犯齊聚一堂。一開始我覺得這群在鐵欄杆後方的少年非常可怕。然而仔細觀察便能發現他們的表情其實非常平和溫柔,當我經過時還很有精神地向我打招呼,一點也不陰沉恐怖。

 

  剛上任時,我負責診療的是全院最麻煩的少年。

 

  少年院中的「問題少年」與校園裡的「問題學生」完全是天壤之別。該名少年因為暴力與傷害事件而進入醫療少年院,在院中也屢屢動粗,絲毫不聽從教官指令,進出個人房好幾次。一點小事就能惹得他勃然大怒,亂丟椅子和桌子,連強化玻璃都被砸出裂痕。只要他一動粗,馬上警報聲大作,全院五十名職員統統衝進來制止他。這位少年遭到壓制後被關進沒有洗手間的個人房,直到安分下來才能出來。這種情況每星期會上演二次。

 

  我在看診之前聽到這些資訊,因此膽戰心驚地接觸他。然而實際走進診間的,卻是一名個子嬌小纖細、面無表情、沉默寡言的少年,完全一掃兇暴粗壯的印象。面談過程中,他對於我提出的所有問題一律回答是或不是,有時還因為無法理解問題而反問我。

 

  這樣一路面談下來,我發覺對話進展實在太慢,於是把之前在醫院看診時經常使用的「複雜圖形測驗」(Rey-Osterrieth Complex Figure test, ROCF)拿出來讓他試試。複雜圖形測驗是一種神經心理學測驗,通常用在失智症患者,或拿來確認兒童的視知覺功能與臨摹能力;測驗方式是看著類似圖1‐1的複雜圖形,照樣畫在紙上。

 

  出乎我意料,他認真地完成測驗。測驗結果卻令我大吃一驚──圖1‐2是他默默奮鬥的成果。

 

 圖1-1,這是應該要臨摹的複雜圖形。

 

 

 

圖1-2,這是少年費盡全力臨摹出來的圖形。

 

  無法正確認識周遭所有事物?

 

  當時目睹的衝擊依舊烙印在腦海中,完全顛覆我之前對於發展障礙與智能障礙的印象。

 

  我曾經拿圖1‐2給其他人看,對方只淡淡地說:「這個人不擅長臨摹抄寫。」結論的確如此,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單純。畫出圖1‐2的是一名造成多人負傷、犯下重罪的少年。他把複雜圖形扭曲成這副模樣,代表他可能無法正確認識周遭所有事物。

 

  倘若視知覺功能與聽知覺功能如此薄弱,代表他可能幾乎聽不懂,或聽了也無法正確理解我們這些大人說的話。

 

  「這或許就是造成他行為偏差的原因?」

 

  我直覺這麼認為,同時也立刻想到他之前的人生是多麼辛苦。換句話說,不想點辦法一定無法更生成功。

 

  我馬上把圖1‐2拿給少年院的教官等幹部看,所有人都瞠目結舌,其中一名幹部甚至表示:「這再怎麼說教也沒用,以後不要再長篇大論教訓他了。」所有人立刻有共識是好事,然而令我驚訝的是,居然連資深教官都沒發現他其實有發展障礙的問題。難道他們長期以來都沒有發覺,認為他就只是「不認真」「沒幹勁」而一路指導過來的嗎?難怪這名少年的行為會愈來愈偏差。我甚至開始覺得,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少年重刑犯中,其實不少人應該都有相同的問題吧?既然如此,成年犯或許也是如此。

 

  這番話並不代表社會大眾就應當無條件原諒身心障礙的少年犯,而是必須檢討原本應該受到協助的這群少年為何會淪為重刑犯。

 

  我至今面談過許多非行少年,多數少年重刑犯都無法說明自己犯案的理由。所謂更生是,當事人必須面對自己的偏差行為、思考被害人所受到的傷害,進而自我察覺和反省。但是,這群少年打從根本就缺乏這些能力。換句話說,他們連怎麼反省都不懂。被害人要是發現他們連反省都不會,想必也很不甘心吧!

 

  這群少年小時候幾乎沒上過醫院。就算對他們的監護人和成長環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狀況都稱不上好。這樣的監護人自然不會發現小孩有發展上的問題(不擅長臨摹圖形、不會念書、缺乏社交技巧),也不會帶他們去看醫生。能接受診療的兒童多半家庭情況穩定,家長也有心早期帶孩子上醫院。

 

  相較之下,非行少年往往都是遭到警方逮捕,事件進入司法程序後才第一次接受診療。一般的精神科醫院不會見到這些少年。

 

  透過面談與測驗發現的真相

 

  醫療少年院對於新來的少年都會進行二小時的面談,面談內容多半是詢問犯罪理由和對被害人的想法,我逐漸發現這些問題對於更生其實沒什麼幫助。閱讀這群少年的調查報告,他們從小到入院前的偏差行為罄竹難書。我剛上任時,也以為院裡淨是兇暴的少年,隨時可能挨揍,總是提心吊膽。實際接觸後卻發現他們十分和藹可親,有些少年甚至會令人覺得:這樣的好孩子怎麼會進入少年院呢?

 

  但最令我驚訝的是,許多少年做不到以下幾件事:

 

●簡單的加減法。

●認國字。

●臨摹簡單的圖形。

●複誦短文。

 

  他們的視知覺功能、聽知覺功能,以及想像力都非常薄弱,不僅不擅長念書,還經常聽錯話、無法判斷情況而造成人際關係失敗、遭到霸凌等等。這些情況進而引發他們出現偏差行為。

 

  除此之外,這群少年明明已經是高中生了,卻不會背九九乘法、動作笨拙、無法控制力道,拿出日本地圖要他們指出自己住在哪裡竟然回答不出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北海道,可是指著九州問他們是哪裡,部分少年居然回答:「那裡是國外,是中國。」最誇張的是看著日本地圖說:「這是什麼圖形?我從來沒看過。」問他們現在的總理大臣是誰,沒幾個人說得出來是安倍晉三,不然就是思考一會兒告訴我:「老師,我知道了,是歐巴馬(當時的美國總統)。」問他們最不擅長什麼事,大家異口同聲表示是「念書」「跟人交談」

 

  教師從未注意到的學童真相

 

  這群少年院裡的少年,當初在學校裡究竟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呢?

 

  實際調查他們的成長過程,可以發現許多共通點:多半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跟不上學校課程、被同學當作笨蛋、遭到排擠與霸凌;而學校老師誤以為他們只是上課不認真、不愛念書的麻煩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則是遭受父母虐待等等。在種種困境下,他們慢慢開始逃學,出現暴力行為或順手牽羊等偏差行為。然而校方只當他們是「問題兒童」,幾乎從未發現他們可能是「臨界智能障礙」(介於正常與智能障礙之間,有時需要協助)或是智能障礙。

 

  等到這群孩子上了國中,已經成為脫韁的野馬,進而犯下罪行,造成他人受害,最後遭到警方逮捕。直到關進少年鑑別所,才終於發現原來他們是智能障礙或是發展障礙。

 

  醫療少年院請這群少年以折線圖呈現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過。Y軸上方寫好事,下方寫壞事;X軸代表時間。

 

  其中一名少年在小學二年級到四年級時,上學經常遲到又順手牽羊;小學五年級遇到非常熱心的老師,覺得「念書很有趣」「上學好開心」。一個會順手牽羊的孩子居然說出上學和念書很快樂這種話,相信那位老師教他時一定很有成就感。然而他的人生到了國中時期便急速墜入谷底,屢屢上學遲到、蹺課、做壞事被抓,最後進入少年院。

 

  為什麼上了國中就一落千丈呢?我實際詢問他所獲得的答案是:

 

  「上了國中,課都跟不上,可是沒人願意教我。我聽不懂老師講課的內容,覺得學校很無聊,所以開始蹺課和做壞事。」

 

  總而言之,如果該名少年的國中老師發現他有發展障礙或智能障礙,並且熱心指導,或許就不會出現偏差行為,也不會有人受害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課業輔導也是預防偏差行為的重要手段。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呱呱墜地到淪為非行少年,其實一路上有跡可循。即使成長的各個階段曾經出現許多人伸出援手,然而援助過程遭遇挫折,最後這群大家都拿他們沒辦法的孩子的下場,就是進入少年院,也是「教育失敗」的例子之一。

 

(本文為《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部分書摘)

 

書籍資訊
書名:《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ケーキの切れない非行少年たち
作者:宮口幸治
出版:遠流
日期:2020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逼人表演反省的自感良社會,註定要《教出殺人犯Ⅰ》

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流轉的亞洲細語》

你不真的懂自殺:神經醫學的嶄新嘗試

從恐龍到羅榭思夫人的跳蚤:《非凡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