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觀光局如果想吸引旅客留在自家城鎮消費,最省錢的方法之一就是「更新維基百科頁面」。義大利都靈的私人研究與教學機構「Collegio Carlo Alberto」與德國的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的經濟學家們透過實驗發現,針對維基百科頁面進行幾次簡易編輯後,每年可為一個小城鎮帶來額外100,000英鎊的觀光收益,突顯了免費線上百科全書的功用。
研究者記錄下網路使用者的資訊對現實世界經濟的因果影響。他們進行一項隨機的實地實驗,測試維基百科頁面關於城市的額外資訊是否能影響遊客過夜的機會。他們隨機挑選了西班牙一些小城市的維基百科頁面進行針對性的編輯,例如新增城市歷史與當地景點資訊,並上傳一些高解析度的照片。這些動作並不需要專家或行銷團隊,新增的大部分內容也只是單純從西班牙語翻譯成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或荷蘭語版本。
這樣的改進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只要在文章內加入兩段文字和一張照片,就能讓旅遊旺季到此地觀光的遊客過夜時間增加約9%,有的時候增幅甚至更高。如果在維基百科頁面上幾乎什麼資訊都沒有的城市,只要稍加編輯就可能會增加三分之一的遊客量。
研究作者寫道:「如果我們把這種做法推廣到整個旅遊業,其影響力無比巨大,因為影響總額可能高達數十億歐元。」
研究作者指出,正因為影響力如此巨大,所以人們不禁好奇:那為什麼世界上這麼多城市不自行進行基本編輯呢?維基百科大部份是透過志願者的撰寫與編輯,而維基百科的架構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幾乎所有新增到荷蘭語版本的資訊都在24小時內被人刪除,以至於研究者只能把研究重心局限在其他三種語言的影響。
荷蘭語版本的資深編輯發現了這項實驗,並禁止和刪除研究團隊所有的更新內容。因為維基百科規定使用者不能進行商業性的編輯,因此實驗內容被視為違反規定。
這篇論文並不是第一次提出線上百科全書的影響力。研究者引用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對線上百科全書新增新的科學內容「讓數百篇相關科學期刊文章產生變化」。因為就連專業學者也會閱覽維基百科,並經常引用文章內所引用的論文。
維基百科的力量可以用來做好事,當然也能拿來搞破壞。例如近年有一名12歲美國少年出於業餘愛好開始編寫維基百科,結果後來他變成蘇格蘭語版本的主要編輯者之一,而且他根本不會蘇格蘭語。他用英文編寫完整篇文章,然後直接用機器翻譯成蘇格蘭語,機翻後的句子讓讀者看了更一頭霧水。最早發現這個問題的編輯者表示:「這個人對蘇格蘭語維基百科造成的傷害可能比歷史上任何人都還要大,這對文化的破壞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原文出處: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