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我們視角內的那個台灣:吉田修一《路》

《路》劇照。 

 

  在5月中日本NHK電視台與公視合作的電視劇《路》首播前,我趁著空檔終於讀了吉田修一的原作。說到底畢竟是吉田修一粉絲了,無論是長篇還是短篇,台灣有出譯本的我大多都有讀過。但《路》對我來說可能是比較特別的吧?是本早早就購買了卻放在書架上許久,沒辦法拿下來閱讀的作品。

 

  湯瑪斯內格爾在1974年發表的論文《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告訴我們除非成為一隻蝙蝠,不然我們永遠無法了解蝙蝠的感覺是什麼,即使知道聲納運作、翅膀拍動的方式或是力學運動,我們始終只是知道而已,無法感覺到真正的蝙蝠是什麼樣子,而我們不可能成為一隻蝙蝠,所以我們永不可能理解蝙蝠的感受。

 

  也因此作為推論,我們其實無法了解其他人對於所觀測到的顏色、聲音、味道、觸覺等到底是什麼感覺。

 

  約莫從幾年前開始好像每年都會至少有一部台日合拍的電影。我有些看了,有些沒看。而不論以甚麼主題,這些電影似乎都不約而同地選取了相似的視框來看待「日本人到台灣」這件事,最常出現的劇情主軸大概是,某某日本人因為某件事而來了台灣一段時間,與台灣人偶遇之後一起旅行的劇情。

 

  這樣的劇情設計總給我帶來了一種難以描述的異樣感。例如在取景時,總時不時地會特寫些夜市、環島、滷肉飯、芒果或是質珍珠奶茶什麼的。對呀,這些確實是有人在做,也會吃用到的食衣住行沒錯,但總不知道為什麼,在攝影機特別打光的那碗芒果冰,燈光下的湯匙反射出演員的臉時,坐在漆黑影廳裡的我卻覺得這一切都非常異質,螢幕上投射出的是電影裡主角的日常,但是看起來無論如何,都像是狀似日常的異物。

 

  真要說的話,那看起來並不像是電影,就像台灣觀光宣傳片一樣。而日常,是不可能跟觀光一樣的。

 

《路》劇照。

 

  這股異質感帶來的阻礙感非常巨大,即便是最喜歡的作家吉田修一也讓我卻步再三。《路》是一本描寫台日兩地,以高鐵建設為主軸的小說。在1999年時日方雖然沒有獲得台灣高鐵軌道的建設權,但是在上面運行的高鐵,台灣方卻採用新幹線所設計的機型。故事就發生在由得標當天開始到通車後這八年間,各式各樣的人所交織而成的群像故事。

 

  在寫作上這本書並不算吉田修一特別優秀的作品(真的要讀橫道世之介啊!)。當然他擅長的情緒與氣氛的營造還是處理得非常好,可是在過場、轉景以及角色戲份的平衡上感覺就比較粗糙了。而且這股如彷彿觀光導遊書的描述方式,也令我心情煩躁:「拜託、外宿生家裡才不會有芒果啦!」、「雖然排骨飯很好吃,但這個時候應該是寫便當吧!」、「台灣為什麼是南國,台北冬天很冷欸!」等這樣的吐槽時不時,或總是出現在我的心中。

 

  而其中異質感最強大的部分莫過於在《路》裡吉田修一時不時稱呼台灣為「南國」這件事。我想台灣人很少認為自己是南國吧,在台灣人的心像中,南國應該是印尼、泰國、菲律賓等更加南方的國度,而且台北的冬天真的很冷呀!南國應該不會這麼冷吧!當我看到中盤,終於無法忍受時拿起手機問我的日本朋友說:難道日本人真的覺得台灣是南國嗎?

 

  我朋友毫不猶豫地回答:對!

  這個對,就跟湯瑪斯內格爾的蝙蝠一樣。

 

《路》劇照。

 

  我畢竟是台灣人呀,即使我對日本知之甚詳,卻也永遠不會了解日本人看事情的方式或是感受。就跟人類永遠不會了解蝙蝠的感受,我們永遠也不會真正了解另一個人、另一個民族或另一個國家。雖然覺得書中的描寫手法並非是台灣人真正的日常生活,但這也是因為我用台灣人的視角、觀點來看待這片土地。我永遠不可能用日本人所看到的視角來看待我所生活的環境。

 

  所以,這股異質感才會如此強烈吧?他們展露了不屬於我們台灣人視框的台灣。

 

  誠如《路》中的台籍建築師劉子豪所說:「…因為是日本人要住的別墅,所以我希望能盡可能設計成日式風格,只不過,因為我是台灣人,結果無論如何都會是我所見過的日式,也許正因為這樣,才獲得歐洲建築師的青睞吧…」或許日本人所看到的台灣,真的跟我們有所不同,即使已經生活數年,即使已經知曉很多,關於台灣的視角卻都還是不同。

 

  在日本人眼裡「台灣」這個詞所描繪出的內心風景,就是這樣也說不定吧?

 

 

 

 

書籍資訊

書名:《路》 ルウ

作者:吉田修一

出版:聯經

日期:2013

你可能會喜歡

那輛載走無數青春的威權列車:《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

啟發《蘿莉塔》的真實綁架案

謎在日常推理中:評加納朋子《魔法飛行》

算親子嗎?論雞與雞蛋的身分僭越:《丼丼丼丼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