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往昔不變或許是他人的不堪地獄:《小魔花》

 從類型來說,《小魔花》做為科幻電影之「科」,不盡令人滿意的。

 

  小魔花既是商品,也是小小喬(little joe),即一種家庭成員的投影,這使得本片的雙重性從電影一開始就確定了。從類型來說,做為科幻電影之「科」,不盡令人滿意的;尤其在劇情細節上有許多邏輯硬傷,而「幻」的部分更是更是過於單薄,這是其失職的部份。然而當我們轉一面來看,作為對《天外魔花》的一次改寫其也有其可觀之處。

 

  一開始看到小魔花這個翻譯,當然首先會想到科幻電影史上著名的《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這部電影有很多版本,但大致是在講外星植物來地球透過各種滲透手法施行其擴張。所以一比對《小魔花》當然就很像天外魔花的某種當代改版,只是走了「未來即現在」的風格,將天外魔花改為當代人類基改的產品,誕生於類似孟山都的大企業實驗室。而女主則是小魔花的「母親」,但是對於這個她自豪的產品,她漸漸感到不安,因為她發現這個她自豪的商品/兒子似乎改變周遭的人,甚至改變自己血親上的兒子喬,讓她覺得他的寶貝兒子被變成不一樣的東西。

 

1956年的科幻小說改編電影《天外魔花》。

 

  而所謂的「外星」不再是某種外部共產勢力入侵的象徵,而是資本主義內部生長出的異化的象徵。小魔花正是這樣與過去的天外魔花做出一種反向的對比,揭示了資本主義何以如此牢固,因為那是合於人性的,而不人性的地方在稍一衡量之後也就成為了體制內的必要之惡。比如公司內部最先從自己身上的狗聯想到小魔花之毒的神經質老資歷同事,便以一種瘋癲先知的身分預告了一切,她宣告著對異化的奮鬥


  「這不是我的狗!這不是我的狗!」

 

  然後她便把自己的狗拿去安樂死了,做為對抗者,她也有自己的必要之惡。

 

  換句話說,本片觸及了一般商業科幻電影較少觸碰的面相,那就是如果異化是真實存在,但卻是往對他人好但對我們不好的方向,我們要接受那個被異化的「他」並尊重「他」嗎?這個議題在之後女主發現自己兒子喬的漸變而逐漸發酵,她因此得站上那個神經質老資歷同事的位置,將這個問題嚴肅以待,包括去檢視愛慕自己男同事的漸變。

 

  開頭有提到本片的一些硬傷,比如作為一個高經濟價值的未發售原型,小魔花竟然這麼容易被盜走,而實驗室居然只需要一張ID卡即可進入,且大樓一樓沒有警衛24小時輪班,使得這一切變得如此輕而易舉,這些東西是無法去深思或許也是電影導演沒有要我們深思的。

 

  就氛圍塑造而言,本片做的不賴,尤其比起走有奇觀來嚇人的套路(當然本片還是有跳躍式驚嚇),本片則是因為低成本所以必須在背景音樂還有色彩與音效上讓觀眾給受到詭異的氛圍,一些東洋音樂的使用讓其在西方人耳裡聽來或許增添了些神祕氣息、高頻的音效則幾乎要引爆觀眾的耳膜,而小魔花綻放時的音效也讓人感到不安,即便它是如此被動而非主動進擊的「怪物」。但正因為本片缺乏高動能的情節,反而使得觀眾對這種細小的聲音更敏感,你可以拿其與稍早環球的《隱形人》比較,兩部同樣是小成本電影,故都不約而同採取了較低限的手法來拍攝,利用觀眾感官的相對性來節省資源,於是對於本片「故弄玄虛」便並非是種貶意,而是種讚揚。

 

小魔花改變了人,但這是壞事嗎?

 

  你不知道什麼正在傳播,是小魔花的病毒正在感染眾人嗎?還是老員工的歇斯底里?又或者是女主自身的愧疚?電影刻意的不去說破反而使得一切更使人焦慮不安,因為它不再是個可以引出然後擊破的他者,比如作為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象徵一般,從資本主義的象徵來解讀小魔花也許只是我的一廂情願。

 

  如同電影時常出現的向空無一物的背景而去的手法,全片擺盪在「想太多」跟「無可救藥」之間,小魔花改變了人,但這是壞事嗎?如同電腦、網路、手機……改變了現代生活,我們最終只能過問自己,而當我們不喜歡時,也只能接受自己已成少數,不再有任何既成解答,也不再有任何改變可能,如同女主從孤立無援到接受一切。

 

  如果我們從「對抗外星勢力」那種科幻片來去給它評判好壞,那本片絕對是會被嘲諷缺乏智商的那種,然而另一方面其卻也說出了某種當代人心的真相,那就是資本主義改變了一切,而我們不應該去留戀那些被改變的事物,包含我們的家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你的往昔不變或許是他人的不堪地獄。

 

 

 

 

電影資訊 

小魔花》(Little Joe)-Jessica Hausner,2019

你可能會喜歡

幻覺的潰散:《歡樂時光》

總有一天,我們都得回到地面:《我的學生都是配樂大師》

男人怎麼不再穿高跟鞋了?

如果關掉手電筒會怎樣呢?電影的「後恐怖」時代